禹迹处处

来源:机电制造安装公司 作者:张毅 时间:2025-07-09 字体:[ ]

传说,农历六月初六是治水英雄大禹的诞辰。

2025年6月30日,乙巳年六月初六,“大禹华诞拜谒大典”和“第七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分别在四川省汶川县、北川县隆重举行。

关于大禹的出生地历来众说纷纭。根据历代史书文献,生于西羌的记载较多,即现在的汶川、北川一带。如今,地方政府在尊崇大禹是中华人文共祖的基础上形成共识,不搞“故里”之争,共同擦亮“大禹文化”金字招牌,开发地域文化特色优势资源,合作交流共赢,携手颂扬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兄弟之情、共祭共谒的追思之怀。

而在今年的4月20日,谷雨时节,在绍兴大禹陵祭祀广场举行的公祭典礼,自1995年至今已历三十春秋。2006年,“大禹祭典”被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载,大禹曾两上会稽山。一是治水成功后,“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二是“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禹的陵寝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禹陵乡禹陵村,人称大禹陵。“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越王勾践、秦皇嬴政、清帝康乾等君主皆以国祭为礼,风俗相传。

追寻神禹足迹,赓续先贤精神。自2018年首次发布《绍兴禹迹图》后,《浙江禹迹图》《汶川禹迹图》《阿坝州禹迹图》《中国禹迹图》接连问世。2024年《中国禹迹图导读》出版,从全国近2000处禹迹点中,精选收录651处。《东亚禹迹图》的编纂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些成果,既是对大禹史迹的完整呈现,也是对大禹文化传播途径、形成过程的一次梳理和辨析,各地自然遗存与民间记忆相互照应,为后世保留传统文化印记,继往开来,功德无量。

回想二十多年前,我曾参加紫坪铺电站的建设。电站紧临都江堰上游,闲时常去景区游玩。每当看着秦太守李冰的杰作,总会感悟他的治水之道,与大禹的理念方法一脉相承。反思当代人修建水电站大坝,亦非简单的只堵不疏,而是通过利用现代水利技术,更加科学地调度库区蓄水,使江河之水能发挥更大更多的效用。古训所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时刻警示着我们在感恩的同时,更加牢记呵护环境的重要。

2006年,在建成紫坪铺电站后,我溯岷江而上,前往阿坝州的工地。经过汶川绵虒老街时,就被这个虒字考住了。后来方知,绵虒古镇旧称寒水驿,为历代官府重要驿站,现名绵池。明《蜀中广记》释名:“汶川县汉之绵虒县也。虎有角曰虒,行水中,地有此兽矣。”当地人传说大禹出生于此,故绵虒不仅有神兽,还有神禹。

2010年秋,在绵虒新建的大禹广场,我看到地面上刻画的巨幅“禹贡九州图”。在大禹铜像的注视下,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合聚一体,各安其位。我缓行于上,细细体会着他当年治平洪水的艰辛与坚韧,如同自己也恭随英雄“走遍中国”,共襄伟业。

我还想起我们在阿坝州的难忘岁月。亲历2008年举世瞩目的汶川大地震,并积极参与灾后重建,我们见证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面对特大自然灾害的历史性考验。无论是远在古时的洪水,还是近在眼前的地震,都使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大禹精神以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励着灾区人民震后重生的信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珠海市对口援建的汶川大禹祭坛,位于绵虒镇刳儿坪下石纽山半山腰。整个祭奠区由祭坛、祭殿、文典碑刻及铜像组成,数百级台阶自岷江畔的公路通向中心祭坛,直至最高处高16米、重30吨的大禹铜像,庄严肃穆,气宇轩昂,展现了重振河山的大无畏气概。此时兴建大禹祭坛,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记得当时,站在尚未完工的“大禹祭坛”,望着四围震后的巍巍群山,我的思绪伴随着滔滔岷江在流淌,听它仿佛低声述说着大禹童年的故事,倾诉着今人深切的怀念。

古羌一人重整山水,天下九州再造方圆。作为一位杰出的远古部落首领到夏朝的开国君主,他在治理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重建家园,安居乐业,广受爱戴。他手持耒锸、脚踏实地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人们津津乐道于他的开山斧、避水剑的神奇,更钦佩他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三过家门不入的无私奉献,传为千古佳话,万世敬仰。因此,百姓感念他的美德,尊其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如今,在这浙东之地追思大禹,我想起东汉《景云碑》上的文字:“术禹石纽,汶川之会。”想起在进入汶川县城的必经路口,也矗立着一尊大禹的塑像。专家考证,“汶川之会”应指大禹治水开始时,曾在位于“汶川”(岷江上游)之滨的家乡石纽会盟诸侯誓师,这与他治水功成后在会稽山会盟诸侯计功,正好首尾相应。岷水泱泱,稽山苍苍,神州熠熠,禹功昭昭。让人不禁赞叹:大禹以这“生死之交”,通过活态的历史脉络,有始有终地将川浙紧密相连。

羌笛悠悠,禹迹处处。禹迹的历史,实际上代表着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有西安碑林宋代石刻《禹迹图》幸存至今,今有新编纂的各种《禹迹图》纷至沓来,层出不穷。这其中,我们电建人的“禹迹图”,是其中最独特的一种。我们所承建的水利工程,不断摘取包括“大禹奖”在内的各项行业荣誉,充分彰显了“国之大者”发扬大禹精神、继承治水传统的无愧担当,使《禹迹图》这本写了四千多年的煌煌史书,愈加厚重。

寻宗问祖,追根溯源。我们懂得大禹精神的丰富内涵,就是: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勇于探索、务实求真的开拓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昔日大禹划九州,铸九鼎,今朝电建人走遍五湖四海,踏遍万水千山,皆是为了心中那一腔对祖国和人民一言九鼎的庄严承诺!

自禹之子启肇始,四千多年来,祭祀大禹、纪念大禹、学习大禹,乃是中华文化认同和民族信仰的万水归海。今天,人们在各地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共同缅怀传说中治水英雄的丰功伟绩,祈祷风调雨顺,祝福国泰民安,正说明对大禹文化的认识依然在不断深化,创新和探索永无止境。

难忘在“大禹故里”聆听过古老的“大禹故事”,期待把“大禹传说”谱写成崭新的“大禹传奇”。我们坚信,代代相习,生生不息,大禹精神之魂将永驻华夏九州。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