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李白为他的一位“超级粉丝”写了一首长诗。这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详细记录了魏万为寻访他而奔波数千里远赴吴越之事,描绘出诗仙心中吴越山水之美,勾起他多次浙东之游的美好回忆。他将风物景观、名人轶事点化入诗,也将“小迷弟”游历的行旅图,用诗编织成一条靓丽的风景线。而这首著名的诗,为我们展现出一条今人唤作“浙东唐诗之路”的山水之旅,风姿独特,引人入胜。
这是一条悠长的大唐诗歌之路。“浙东唐诗之路”是指唐代诗人穿越浙东七州(越、明、台、温、处、婺、衢)的山水人文古道。他们从钱塘江南岸萧山的西陵渡出发,经浙东运河自绍兴镜湖到上虞,沿曹娥江向南溯源而上,入剡溪,过嵊州、新昌,访沃洲、天姥,至天台石梁,登华顶峰巅。水路总长约190公里,为诗路主干线,所及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之后,这条水网密织、山道交错的线路,又延伸到仙居、临海、黄岩、温岭、永嘉,从椒江、瓯江出海北返钱塘江,汇流成为大唐诗史上一条史诗级的“黄金水道”,星光熠熠,歌吟袅袅。
豪言“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李白,在一生的行旅中对浙东特别偏爱。浙东在他的诗里是这般流光溢彩,明艳照人:“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剡溪是曹娥江上游的一段,今嵊州、新昌盆地——带。由于它“出镜”频繁,声誉极高,“剡”字在唐诗中也往往泛指曹娥江乃至浙东。因此,他不遗余墨地纵情夸赞:“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多沽新丰醁,满载剡溪船。”“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剡溪大名鼎鼎,诗作不胜枚举,白居易、杜甫、韩愈、贾岛、崔颢、孟郊、刘长卿等均有佳句传世。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剡溪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路段,已成为诗路的另一个名字。这条在唐诗中源远流长、滔滔不绝的水脉,也是一条浅吟低唱、生生不息的文脉。自发源于天台华顶峰北麓、汇聚沿途众山之水的它,清澈地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诗人们溯流而上,吟风炼字,枕流洗心,探寻源头活水,真可谓高山流水遇知音。
阅尽天下名山的李白,在一个甲子的生涯中,曾四进浙江,三至剡溪,两登天台。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的天台山,儒释道三教鼎盛,圆融并存,和合共生。太白诗云:“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灵溪咨沿越,华顶殊超忽。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今华顶拜经台南坡有太白读书堂遗址。遥想当年在此,诵读东晋大文豪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他是否感知其赋“掷地有金石声,飞天有神仙气”?归隐林泉,结庐高卧,他是否感慨石梁龙形龟背,洞天福地,雪瀑激泻直下,飞珠溅玉?餐风饮露,山隐水藏,他是否感叹刘晨和阮肇采药巧遇女仙,“惆怅溪头从此别,碧山明月照苍苔”?琼台仙谷,诗情画意,因诗而成飘逸洒脱、豪放不羁的谪仙,怎不抛却凡尘,悄然坐忘?
在华顶放眼浙东山水,一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所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真乃天佑一方,人杰地灵:仙人东方生,将军东山起,钓鳌东海客,书圣东床婿。白乐天在《沃州山禅院记》中将此山水形胜譬为明眸善睐的娇俏美女,引人心仪:“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州天姥为眉目。”如是说来,整个唐诗之路的点睛之笔,就是沃州和天姥山。由此我不禁遐想,天台自为佳人之琼鼻,居高可远望海天之浩茫,横亘斗牛,壮观日月之出没,气象万千。
寄情于“眉清目秀”之浙东,水乡沃土眼波盈盈,当属萋萋沃洲,人间天国眉峰簇簇,还数巍巍天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公元745年,李白挥毫写就《梦游天姥吟留别》,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压卷之作,迄今1280年,天姥山则早已化作了中国人心目中的一座文化圣山。
让李白梦游的天姥山,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因而得名。1640年前的南朝,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诞生于浙东。“开一代诗风”的他,曾率数百人从家乡会稽始宁南山出发,于天姥山伐木开径,到达天台、临海,贯通越台旅游线路,人称“谢公道”。他自制的“登山鞋”被李白写进千古绝唱的名作里:“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让人倾慕神往,常思魏晋风流。沿着这条谢公所开凿出的道路,我们看见,如同流水在群山间开路,康乐公和唐代诗人们何尝不也是在诗歌的疆域开路呢。
就这样,在这片秀丽的山水中,千百年来矗立起一座难以逾越的文学高峰,蔓延出一条无与伦比的文化长河,享誉中国,名扬天下。这是一次诗意之旅,一条诗人之路。这条诗路,也是诗人们的心路。外在山水与内心风景,在这里相遇,相得益彰。他们踏歌而行,一路生花,以云霓为车马,以文字作舟筏,将陶然怡情的台山剡水收于眼底,藏于胸壑,付诸笔端。山山水水,字字句句,风雅素净,空灵通透。在这方山水之间,荟萃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成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遗留给后世如山一般厚重的艺术养分,如水一般鲜活的灵性光华。
纵观有唐一代,这条路上群星璀璨。李白、杜甫、贺知章、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刘禹锡、元稹、孟郊、刘长卿、温庭筠、王勃、杜牧、岑参、宋之问、皎然、寒山、罗隐、方干等著名诗人皆至越中,弄棹泛舟,赋诗联句。据考证,共有450多位诗人徜徉其间,登峰造极,览物状景,留下了煌煌1500多首诗,形成了一条史无前例的绿野诗踪。而诗仙李白,如闪耀于灿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在诗歌的银河里位列仙班,大放异彩。
这是一首磅礴的大唐诗路之歌。这些大唐诗歌风景中的一代风流人物,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开启了这条“黄金水道”的黄金时代,留下了积淀千载的文化印记。他们用自己的锦心绣口,酬唱应和,赋予汉语言文字以瑰玮绚烂的色彩,将诗和远方的交响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真是神思御风,妙笔生花。
山与水相亲、人与诗相偕。文句如山,他们的名字像这座座挺拔秀丽的山峰一般巍峨;诗情若水,他们的才华像这源源奔涌欢腾的水流一般轻灵。山之禅、水之道,一山一水,一静一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身在诗中,心在世外,俯仰之间,天人合一。那些活在浙东唐诗中的山水和人物,依然活在这浙东唐诗之路上。当精神漫游成为一种让人心驰神往的生活方式,当字里行间延续着中国传统美学内核的无穷魅力,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吟着大唐优美瑰丽、风流蕴藉的诗韵,循路高咏,踏歌前行。
赏读这一方人间山水,它们是装点这大唐诗歌之路的最美景色;追忆这一代风流人物,他们是合唱这大唐诗路之歌的最美和声。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