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美景三月天嘞,春雨如酒柳如烟嘞……”一首优美的《渡情》,将凡人书生与白蛇娘子的因缘造化,传唱为千年等一回的世间传奇。
在中国民间,今年生肖属蛇。除夕夜的春晚小品《借伞》,不仅让我们重温了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风靡一时的往昔岁月,还使我想起6年前的清明时节,在杭州西湖紧邻雷峰塔旁的“藕香居”,与名为“回家”的雕塑蓦然相遇,隔水相望。
这座雕塑,表现的是白素贞被从雷峰塔下救出后,许仙、儿子许仕林和小青用船接她“回家”团圆的场景。那轻舟柳岸、款款相扶的瞬间身影,与他俩初见时“雨中游湖,借伞定情”的情形,何其相似。那个发生在断桥边永恒的刹那,宛若重来。
说到传说中镇压白蛇娘娘的雷峰塔,1924年9月25日突然坍圯了,于是爱憎分明的鲁迅先生写下杂文名篇《论雷峰塔的倒掉》,并一论再论。本世纪初,雷峰塔重建,只是这座金碧辉煌的新塔,不再是“恶”的象征。漫漫百年过去,附会在它身上的“咒语”早已消弭,“雷峰夕照”依然是西湖十景之一,真正成为使游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绝佳美景。
《白蛇传》的故事依然会继续流传,如今再次呈现在春晚的舞台上,就是老百姓依然喜闻乐见的一个佐证。千百年来,“普天之下的人民”对其爱情是真诚祝福的,对其遭遇是深切同情的,也寄托着无数痴情男女心中美好的憧憬。
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我们也能看见人蛇合一的身影。从上古时代,就开始流传关于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神话。作为中国古籍中最早有记载的创世之神,一道名列“三皇”,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华夏民族人文之始祖。
作为肇始者,伏羲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先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创立太极,演画八卦,编制历法,划分节气,织结网罟,兴倡渔猎,缔造文字,发明乐器,规正姓氏,变革嫁娶,蓄养六畜,聚邑共生……
蛇是伏羲氏的图腾,而中国人将它尊为“小龙”,其寓意丰富、内涵博大。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羲皇创立了中华民族的总图腾“龙”,是以蛇为基础,“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从此,普天之下的中华儿女都共有了一个名字“龙的传人”,也礼奉同一个祖先“伏羲”,成为山河一统、绵延万世的精神符号、文化标志,是吉祥嘉瑞、天人谐和的象征,凝聚起血浓于水、亲密一家的共识,提振中国人民的精气神。
而蜗皇造福万民的功绩,更是感天动地:炼彩石,补苍天,化生孕育人类;斩鳌足,立四极,救世诛杀恶兽。“女娲娘娘”抟土造人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她临水照花,以黄泥仿照自己塑造出土生土长的黄种人,才有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阖家幸福。
每年农历正月初七,称为“人日”。传说女娲创世之初,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俗称“人过年”。而世代传人也始终铭记着他俩的“神诞日”,女娲是农历三月十五日,伏羲是农历三月十八日。原始先民极富想象力的神话,传播并彰显着民间文化强劲的生命力,在今天“龙族”后裔们的祭祀仪典上,依然鲜活地展示于世人眼前。
神州大地神迹处处,文化长河文物泱泱。一个甲子前的1965年,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半人半蛇的伏羲左手执矩、女娲右手执规,人面相对,蛇尾交缠,于黑暗的混沌中开辟鸿蒙,分隔阴阳,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日月星宿围绕四周。赞曰:一朝定乾坤,九州始方圆。因其形象与人类生物遗传结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双螺旋线结构非常相似而闻名于世,真是化导养育,善莫大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羲娲双圣一画开天、炼石补天的伟大创举,化生万物,功垂千古,使我大中华世代宗族繁衍,福泽绵长。他们塑造了天地,也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格。这种敢为人先、担当有为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华夏儿女的复兴之宏志、报国之赤心。
寒食清明,亿万同胞祭拜古老的先祖,缅怀故逝的亲人,慎终追远,寻根溯源,仿佛又重返羲娲二皇混沌初开、鸿蒙方成的上古时代,以了却“回家”的夙愿。站在乙巳之年的时点,回望文明的晨曦之光,那传递着遥远的生命信息之所,充满家的温馨,是中华文化朝气蓬勃的原点。
因此,无论是下凡渡情的白蛇青蛇,还是以风为姓的伏羲女娲,都寄予了中国老百姓对人世间爱情的向往、生活的热恋、生命的礼赞。满怀感恩的我们,透过岁月的风烟雨雾,衷心祈愿“话蛇添福”,把祖辈绵亘无尽的福祉,传承千秋万代,播撒四荒八极!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