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漫过秦巴山脉的秋夜山峦,却照不进引江补汉工程深邃的隧洞。这里没有中秋的桂香,没有团圆的笑语,唯有机器与岩石碰撞的铿锵回响,一群建设者将对家的思念藏于心底,以坚守为笔,在大国工程的画卷上书写着责任与担当。
“帮长江与汉江修条见面的路”
中秋夜十点,引江补汉工程出口段隧洞内,光束穿透黑暗落在岩壁上。中国水电五局项目负责人苟三江捧起刚取出的岩芯,碎石顺着指缝滑落,他当即叮嘱:“掘进面岩层出现变化,立即调整支护方案。”深夜整理工程日志时,妻子的信息弹出:“月亮很圆,女儿说想你了。”隧洞顶灯光明亮,恍惚间化作家中的月光,映湿了他的眼角。十七年来,苟三江的足迹遍布水利工程一线。
面对女儿“爸爸为什么总不回家”的追问,他总耐心解释』“爸爸在帮长江和汉江修一条见面的路。”办公桌玻璃下压着女儿画的全家福:他站在隧洞口,身后是奔腾江水,画纸背面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爸爸是治水的诗人。”
“我们的坚守,为了更多人团圆”
项目部里,王琪与蔡娟这对夫妻,一个守前线,一个护后方。丈夫王琪是施工一线生产负责人,清晨六点便披着薄雾走向隧洞,在轰鸣的设备声中统筹进度、调度人机。妻子蔡娟是测量队资料员,在办公室紧盯全站仪传回的数据,逐行核对不敢有半分差错:“测量数据是工程的眼睛,我得让这双眼睛看得更准、更清。”
中秋夜晚,两人在工地院子里并肩而坐。蔡娟递过家里寄来的月饼,王琪轻声说:“咱们的坚守,也是为了更多人的团圆。等隧洞贯通了,水就能流进千家万户。”他们深知,守望未必需要朝夕相伴,共同奔赴“隧洞贯通”的目标,便是彼此最有力的呼应。
“青春无悔”
25岁的技术员张金明,今年第一次在工地过中秋。初下隧洞时,潮湿的空气、轰鸣的机器、翻滚的碎石,与课堂上平整的图纸截然不同。如今,他已能在嘈杂环境中辨认关键参数,快速寻得解决方案。
中秋当天,张金明将最新数据更新到工程图纸上。夜幕降临,月光洒在图纸的线条间,他拨通家里的视频电话:母亲反复叮嘱“注意安全”,父亲则鼓励“在重点工程上好好干”。挂断电话,他在工程日志上郑重写下“责任重于泰山,青春无悔。”
这个中秋节,在秦巴山脉深处,在月光照不见的隧洞里,引江补汉工程的建设者们把团圆的期盼化为坚守的动力,将对小家的思念融入大国工程的建设中。他们的守望,正为引江补汉工程的延伸积蓄着力量。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