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搭设间距超标3厘米,这看着是小问题,可在作业现场就是大隐患!赶紧调整,验收合格才能继续作业。”
早晨的青岛地铁15号线施工现场,邵旭已经穿戴好反光背心,拿着卷尺蹲在脚手架旁,一边测量一边对施工班组组长叮嘱。作为项目安全总监,这样的“找茬”场景,在他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早已成为日常,他总说:“安全这事儿没捷径,就得拿脚步去丈量,拿眼睛去盯防。”
2016年,邵旭走出大学校门,便扎根施工现场建设一线,至今已有9个年头,隐患排查时的敏锐细致,培训教育时的深入浅出,构成了他职业生涯的起点。从成都地铁18号线到青岛地铁15号线,从安全员到安全总监,这位戴着黑框眼镜、眼神锐利的90后党员,身上既有工科生的严谨细致,又有党员干部的担当果敢。
在青岛地铁15号线项目部,大家都说邵旭有个“安全账本”,里面记满了风险点、隐患源和整改单;还有一本“理论笔记”,写满了理论要点和安全管理思考。“地铁施工埋深大、地质杂、工序多,安全就是生命线,一丝一毫不能松。”这是邵旭常挂在嘴边的话。
现场“铁脚板”:用脚步筑牢安全防线
青岛地铁15号线全长约30.8公里,串联起多个重点区域,水电五局承担其中“三站三区间”的施工任务,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涵盖管线迁改、地下车站、暗挖隧道等多种工程类型,自2022年项目开工以来,邵旭的脚步就没停过。当每天早晨的阳光洒在仙山路站和夏塔路站时,他已经穿梭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当施工现场当天只剩零星作业面,他的办公室灯光还亮着,梳理当天的安全检查记录。
“邵旭的‘铁脚板’是出了名的,项目那么多作业面,他每天至少转两遍,微信步数天天直奔2万,一打开微信运动,他必然‘榜上有名’。”安全员小黄说。去年夏天,青岛遭遇连续暴雨,邵旭担心深基坑排水系统出问题,晚间10点带着值班人员冒雨巡查。在一处底板,他发现排水沟有淤积,立即组织人员清理,并临时增设抽水泵。他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一边指挥一边检查抽排效果,直到确认排水通畅才离开。
班前5分钟安全教育是邵旭抓安全的“第一道关口”。每天各班组开工前,他总会随机抽查几个班组,看安全员是否讲清当日风险点,工人是否掌握应急措施。“昨天模板安装班组讲了吊装作业风险,今天我要问问他们‘十不吊’内容。”他拿着笔记本,在木工班组班前会上随机提问。当一名工人准确背出“信号不明不吊、超载不吊”等规范时,他笑着点头:“记住了就好,安全知识记在脑子里,才能落实在行动上。”
安全管理需要在漫长的施工周期中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容不得半点懈怠。面对个别班组工人的屡教不改和对生命安全的不负责任,邵旭作为一名川渝汉子,暴脾气上来嗓门也跟着高八度,“把现场的木板和碎屑马上清理下,放在这里等着这么热的天把它们堆叠引燃吗?”“把你的帽带放下来!你这样戴安全帽和没戴有什么区别?”……因为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邵旭经常在现场“大发雷霆”。现场的施工班组有时会觉得他过于“小题大做”。但是在他看来,安全无小事,尊重安全就是尊重生命。“抓安全工作就要狠下心来,为了每个施工人员的家庭幸福,我宁愿听到骂声也不愿意听到哭声。”
智慧“千里眼”:用科技赋能精准防控
“传统安全管理靠‘人盯人’,现代安全管理靠‘科技防’。”作为年轻的“90后”安全总监,邵旭善于用科技手段提升安全管理效能。在他推动下,青岛地铁15号线项目全面应用AI智能监控、设备声光报警等“黑科技”,让安全管理更精准、更高效。
走进项目智慧监控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作业面画面,AI系统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违规吸烟等行为,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发出警报。“这是我们的‘千里眼’,24小时不眨眼。”邵旭指着屏幕介绍。之前AI系统发现一处工人高处作业未系安全带,立即推送警报信息。他收到通知后,两分钟赶到现场制止,避免了安全风险。“以前靠人巡逻,难免有疏漏,现在科技帮我们‘站岗’,隐患发现速度比以前提高了不少。”他骄傲地说。
设备安全是邵旭关注的重点。项目投入的旋挖钻等大型设备,都安装了声光报警系统,当设备出现故障或操作违规时,会立即发出警示音和闪光。“去年一台起重机力矩限制器报警,操作员没当回事,报警系统直接联动停机,避免了超载倾覆风险。”邵旭回忆道。事后,他组织设备操作人员开展“报警不忽视”专项教育,用案例说明“小警报”里的“大作用”。
机制“双保险”:用体系架起防护网络
“安全管理不能靠‘运气’,要靠体系。”邵旭常说。在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和青岛地铁“建设世界一流地铁”目标指引下,他牵头构建了以双重预防体系为核心的安全管理框架,把风险防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落在事故前面。
风险辨识是双重预防的“先手棋”。项目初期,邵旭组织技术、施工、安全等部门开展“全员风险大排查”,完成了全项目3个工点的风险辨识,形成了《风险清单》。“深基坑坍塌、隧道突水突泥,这些都是我们的‘心腹大患’。”他指着清单上用红笔标注的高风险项说。针对每个高风险点,他组织编制专项防控方案,明确责任人和管控措施。
为了让风险辨识不流于形式,邵旭想出了“风险大比武”的妙招。他把各班组按作业类型分组,每月组织风险辨识竞赛,让工人结合岗位实际找出身边风险点,对辨识准确、措施可行的给予奖励。去年三季度,钢筋班组提出了工作中发现的风险,经核查确实存在隐患,邵旭不仅给班组记了安全积分,还在全项目推广了他们的防护改进方案。“以前觉得风险辨识是领导的事,现在发现我们天天接触设备,最知道哪里有风险。”钢筋班组吴工说。
隐患排查是双重预防的“关键招”。邵旭在项目设立了“安全积分超市”,工人发现隐患可兑换积分,积分能换生活用品。这个“小超市”激发了全员查隐患的热情,去年一年就收到工人上报隐患百余条,整改率达100%。“去年夏天,电工小张发现临时电缆有破损,上报后及时更换,避免了触电风险,换了两桶洗衣液,大家都羡慕。”邵旭笑着说。他还建立了“隐患整改闭环台账”,对排查出的隐患实行“登记-整改-复查-销号”全流程管理,每周在项目例会上通报整改进度,确保“小隐患”不拖成“大问题”。
进班“接地气”:用担当诠释党员本色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邵旭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理论学习不是虚的,是指导安全工作的‘指南针’。”他说。他坚持每天学习,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笔记。“工程安全关系千家万户,我们肩上的责任比山重。”他在党支部专题党课上发言时,眼神坚定。
“两进”班组管理模式要求党员进班组,与班组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发挥帮扶指导作用。邵旭作为进班党员,深知“项目管理的末端在班组”的道理,深入基层班组“讲安全、查隐患、促生产”,经常到班组宿舍、食堂,用班组“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与工友兄弟们进行沟通交流。工作上的带动之余,生活上他也格外关注工友们的衣食住行。“老张,宿舍空调凉快不?明天我叫后勤来清洗一下。”“宿舍不让抽烟啊,隐患很大,抽烟的话去外面。”晚间工人居住的和谐社区,邵旭正挨个房间串门,他站在高低床之间,听钢筋班组的工友吐槽淋浴水压小,顺手摸出手机拍下水龙头照片:“这事儿今晚就跟维修人员对接,天气这么热不能耽误大家洗澡。”正是这份用心对待,让班组工友们在“第二故乡”也能留得住、安下心、干得欢。
三年来,在邵旭和团队的努力下,青岛地铁15号线项目多次荣获“青岛市AAA级智慧工地”、“青岛地铁安标工地”、青岛地铁集团“双重预防机制优秀项目部”称号等荣誉。这些荣誉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的坚守,是对“安全无小事”的执着,是对“共产党员”身份的践行。
青岛的夏天,晚风携带丝丝凉爽,落日晕染云边,邵旭踏着暮色从施工现场返回。仙山路站、夏塔路站、区间隧道、车站主体、钢筋加工场……邵旭用脚步丈量安全距离,用智慧构建防护体系,用担当守护项目平安。他就像青岛地铁15号线上的“安全哨兵”,用初心和使命,为世界一流地铁建设保驾护航。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