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尔津的极寒天地间,李保国如同一座矗立的灯塔,以坚韧与智慧照亮了水电建设的崎岖之路。他用三十余载的坚守与奉献,诠释了新时代水电人的“工匠精神”,在雪岭深处书写了一部关于责任、创新与传承的壮丽史诗。
攻坚克难:以科技之钥破解施工困局
新疆布尔津抽水蓄能电站通风兼安全洞全长1172.5米,洞内围岩以三二类、四类为主,地质条件复杂。面对工期紧、任务重、极端天气等多重困难,李保国没有选择“等风来”,而是主动出击,以技术创新为矛,直击施工痛点。在传统施工中,立架支护往往依赖人工搬运、拼接钢拱架,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高空坠落风险。李保国敏锐意识到,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必须引入现代化设备。他积极与项目领导沟通,力推项目部引进水电五局首台拱架台车。然而,这台新设备的到来并未立即赢得工人们的欢呼,反而引发了一片质疑之声。
“这铁疙瘩能比人干得好?咱们几十年都是人工立架,不照样把工程干下来了?”老工人王师傅皱着眉头,满眼疑惑地打量着这台陌生的机器。
“操作这么复杂,万一出点岔子,耽误工期算谁的?”年轻技术员小张翻着厚厚的说明书,心里直犯嘀咕。
面对质疑,李保国用数据说话:每日公布人工与机械施工的对比数据,让事实成为最好的说服者。这台"钢铁战士"实现了拱架定位、安装、固定的一体化作业,将单循环支护时间从6小时压缩至3.5小时,安全系数大幅提升。工人们从最初的抵触到主动配合,完成了一场传统施工方式的革新。
布尔津地处高寒地区,冬季风大雪大,气温最低可达零下49.9摄氏度,给施工带来了极大挑战。夜班出渣曾是施工现场的“噩梦”。低温使渣土冻结成块,运输车轮胎在冰面上打滑,每班次出渣量不足白天的三分之一。李保国在洞口蹲守三个通宵后,提出“化整为零”策略:一是临时渣场缓冲,在洞口50米处开辟临时堆渣区,避免夜间长距离运输风险;二是机械除雪护航,引进一台扫雪车,确保转运通道24小时畅通;三是二次转运接力,待次日气温回升,再用装载机将渣土倒运至正式渣场。用“以时间换空间”的智慧,化解了出渣难题,将日均进尺从1.2米提升至2.5米,最终提前5天完成关键节点目标。
精益求精:以毫米精度雕琢工程品质
“老李总念叨‘功成不必在我’,可每个工程都有他的烙印。”项目生产经理的这句话,道出了李保国的职业信条。他带徒弟的“三句箴言”在工地广为流传:"手上沾泥才能心里有数""技术是死的,良心是活的""水电人的字典里没有将就"。
在李保国的质量观里,“合格”不是终点,“卓越”才是起点。从衬砌面的温度检测到全断面衬砌的毫米级把控,从垫层浇筑的密实度到污水处理池的防渗处理,他带领团队以“绣花功夫”对待每一道工序,用近乎苛刻的标准诠释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2025年,在开挖的同时进行衬砌工作,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全断面衬砌389米(含洞脸施工),垫层浇筑1102米,洞口污水处理一体化污水池开挖浇筑等任务,均达到了高质量标准。洞内风水管的平顺架设、灯带的标准化布置、洞外道路的“十牌一图”规范,这些细节不仅塑造了工程的“高颜值”,更铸就了质量的“硬内核”。他的坚持,让“标准化”从图纸走向现实,让“精品工程”从口号变为标杆。
初心如磐:以雪水为墨书写水电情怀
三十余载风雨兼程,李保国的足迹从四川盆地延伸到西北戈壁,从雪域高原挺进极寒边疆。他自1992年8月加入水电五局以来,便与水电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宝珠寺项目部的施工员到引绰济辽项目部的生产部副主任,岗位在变,初心未改。他始终保持着对水电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水电人的初心和使命。
2025年的那个暴雪夜,洞外狂风嘶吼如困兽,裹挟着雪粒的寒风在隧洞口打着旋,发出凄厉的呜咽。年轻技术员小赵蜷缩在工棚角落,双手不停地搓着冻得发紫的手指,牙齿不受控制地打着颤:“老李,这地方这么冷,连呼吸都像吞刀子,你坚守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李保国没有立即回答。他摘下沾满冰碴的手套,李保国递过热水壶,“来,喝口热的,看见洞外那些雪水了吗?”他突然指向隧洞口。在探照灯的照射下,奔腾的雪水与飞舞的雪花交织成一幅奇异的画面,水珠在寒风中凝结成细小的冰晶,在灯光下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现在它钻咱们打的洞,往后就是千家万户的电。我修了32年水电,每座坝、每条隧洞,都是给老百姓存‘光明’的存折。”此刻,他安全帽上的头灯穿透水雾,恰如三十二年前宝珠寺工地上那个倔强的光点。
在“双碳”目标引领的新时代,他的精神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更多水电人勇攀高峰,以绿色能源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雪岭无言,铭刻着匠人的执着;机械轰鸣,传唱着奉献的誓言。李保国用半生证明:真正的工匠,从不在功劳簿上沉睡,而是永远站在下一个难题的起点,以霜雪为伴,以山河为证。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