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现场,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身着橘红色反光背心,双手熟练地操控着一对黑色对讲机,一口带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洪亮川普口音在场地中回荡。他就是王本琪,自2010年踏入职场,便一头扎根物流一线,怀揣着对物流事业的满腔热忱,坚守初心,凭借物流人独有的进取精神,不断在工作中攻坚克难,追求卓越。
市场开发:家门口的突破
在王本琪丰富的市场开发经历中,最难忘的并非奔赴新疆、云南、西安等地拓展业务,而是在家门口广元南站打的一场“攻坚战”。2020年6月末的一天,王本琪带领六人团队首次前往广元南站,承接昭巴铁塔装卸作业。
早上7点50分,团队准时抵达广元南站货场。王本琪迅速与南站负责人沟通对接作业内容,共同开展进场作业安全教育和业务操作流程培训,将重点工作和人员分工一一落实到位。在车站作业人员的引导下熟悉环境后,团队即刻投入吊装工作。尽管此前装卸团队参加过广元南站安全起重作业培训,但实际操作仍有诸多不同。为提升工作效率,王本琪反复思考、多次与车站沟通协调,最终决定在卸车作业指挥中增加口哨与手势配合,以辅助调车作业。考虑到车站吊卸作业要求每次起吊重量不超6吨,且需精细操作、耗时较长,这一调整成效显著。
装卸队伍入驻广元南站后,作业量从最初的1天4车280吨飙升至1天9车630吨,实现了质的飞跃。此次成功入驻不仅开拓了百货装卸业务,还与广元车务段建立了更深层次的合作,进一步打响了物流公司的品牌知名度。
管理提升:降本增效的引领者
煤炭行业市场波动剧烈,上级单位提出“二次创效”目标,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成为当务之急。
王本琪多次带领团队召开降本增效、提能增量专题会议,不断优化作业流程、提升管理质量,构建起“发现问题—头脑风暴—精准施策—成果转化”的高效闭环管理机制,从五个关键维度全面发力:为一线岗位量身定制岗位说明书、详细作业流程和严格考核细则;改革排班制度,将两班制调整为24小时三班制,大幅提升作业效率和安全性;对班组进行精细化划分;合理合并部分岗位职责;针对关键岗位和班组管理的技术需求,定期邀请昭化车站专业人员开展培训,全面提升员工技能和安全意识。
精细化管理深度融入生产经营的每一处细节,收获了显著成效:装卸作业全程精细把控,采用“5组一消时、10组一送票”的精准作业模式,精确测算时间,分秒必争,有效减少了货物延时费用的产生。同时,密切关注外局政策动态,积极沟通协调,成功申请到成都铁路局重箱运费下浮20%,集装箱空箱回送运费下浮最高达92.3%的优惠政策。在合作方面,物流公司与昭化车站从曾经的合作博弈转变为深度默契配合,借助“日对接、周复盘”的高效联动机制,在火车延时占用费、集装箱延期费等方面成功降低运营成本超十万元。
他始终将公司重点工作放在心上抗在肩上,主动思考、以身作则,以一线和现场为核心,以精细化管理为强劲动力,稳步推进基层管理的降本增效和提能增量,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王本琪常说:“降本增效是企业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树立一切成本皆可控的理念,过好‘紧日子’,才能迎来‘好日子’。”
安全管理:模式革新与坚守
身为安全管理者,王本琪每日穿梭于轰鸣的设备之间,时刻与潜在的风险隐患正面交锋。面对物流公司业务到发从60万吨/年到194.7万吨/年的跨越式增长态势,他说:“安全管理升级的速度必须远超业务扩张的速度,才能确保安全生产万无一失。”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定期组织部门管理人员开展基础理论学习,致力于提升团队整体管理能力,保障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同时,全面梳理运营安全部的管理办法,重新修订《设备保养管理办法》《各作业人员安全考核办法》《货物装卸管理办法》等5项关键制度。
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王本琪既是坚守原则、铁面无私的“铁面包公”,又是守护安全、坚不可摧的“移动堡垒”。多年来,他始终严格执行“三必到三必查”制度:重大操作必定到岗监护,极端天气必定到场巡查,隐患整改必定到点验收。即便面对员工抱怨他“死板较真”的声音,他也紧紧握住规程手册,在安全红线面前半步不让。
今年,物流公司业务量预估将超过200万吨/年,现场安全监督面临巨大挑战。作为现场管理调度的第一责任人,王本琪果断向领导班子提议,对设立的安全调度室更新为全覆盖的监控系统,实现全方位、不定时的实时监控。这一建议采纳后,推进了安全管理从单一人力防范向技术防范的有效转变,进一步牢牢守住安全红线。他说:“安全无小事,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状况”,都可能成为引发严重事故的导火索。”
当子夜指针划过三点刻度,装卸机械在轰鸣声中持续作业,这是争分夺秒的坚守;当巡查手电穿透浓稠夜色,身影在月光下重复加固车皮捆绑,这是一丝不苟的担当;当保温饭盒传递至员工掌心,热气带着关怀驱散周身寒意,这是温暖人心的情谊;当汗水在工装褶皱间悄然挥发,后背被浸透拓印责任形状,这是默默无声的奉献。这些无声的诺言,终将化作星辰,在平凡岗位的苍穹上永恒闪耀。
十五载春秋,王本琪从操作杆前的青涩小伙,成长为带领40余人团队的优秀指挥官。那些在机车轰鸣声中悄然流逝的青春岁月,那些被钢索磨砺出老茧却从未磨灭的梦想,早已与企业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
未来的道路或许充满未知与挑战,但他将始终牢记出发时的初心,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在与企业共同奋进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