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为证,以“水电之志”点亮奋斗征途
——记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水电五局副总经理李法海

来源:一公司 作者:柯娟 时间:2025-04-30 字体:[ ]

“水利水电建设者,更像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这句朴实的话语,出自2025年度全国劳动模范、水电五局副总经理李法海之口。

30多年来,他先后参与建设十余项重大工程,先后荣获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抗震救灾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经理、中国电建集团安全生产优秀项目经理等多项荣誉,在水利水电建设的征程中,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吃苦担当:磨砺中铸就非凡

在采访时,李法海提到这样一句话:“‘能勇挑重担就是担当’,这是我的职业信条。”

从踏上岗位起,他便践行着他的职业信条,与四川边远的“三州(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一市(攀枝花市)”结下不解之缘,投身于高海拔高寒地区的工程建设,30年来,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公司管理者,水电人“能吃苦”的基因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烙印。

汶川地震后,毛尔盖电站工程施工受到严重影响,他临危受命,主动接过毛尔盖水电站大坝项目;面对集“超高心墙堆石坝、河床深厚覆盖层、高地震烈度、狭窄河谷”四大难题于一身的长河坝水电站大坝工程,他主动扛起重托,在第一工程公司经营困难时,他毅然挑起管理重任。

钻研创新:探索中引领潮流

“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是李法海的座右铭。他刻苦钻研,顺利完成MBA进修,取得一级水利建造师、一级铁路建造师、注册安全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等多项建筑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是技术理论学习领域的佼佼者。

在长河坝工程建设中,他带领团队,聚焦长河坝水电站强震区土石坝建设、300米级高心墙堆石坝施工以及振动碾无人驾驶技术研究,相关成果荣获中国大坝工程学会、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一等奖、特等奖共7项,实现了国内首批高性能无人驾驶振动碾集群化作业,引领智能操控土石方碾压步入“无人驾驶”时代,全力打造“数字化大坝”。目前他已持有泥浆喷涂、过渡料生产工艺、平斜一体施工、钢筋台车等10余项专利技术。这些专利不仅是他个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电建科技创新能力的有力见证。

今后,他将依托集团公司强大的科研平台与技术优势,以公司工匠工作室、技术创新工作室和劳模工作室为阵地,通过创新协同,加速核心技术成果孵化,为中国电建在全球工程建设领域巩固领先地位、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卓越管理:改革中提升效益

“踏实、敬业”这是对李法海最好的诠释。在红岩电站建设期间,李法海带领团队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快速施工“红岩速度”,被誉为华能四川片区样板工程。在毛尔盖电站项目建设中,他带领团队创下月填筑量达112.2万立方米的惊人纪录,刷新水电五局承建土石坝工程以来的施工纪录,更在国内同类型电站中脱颖而出,实现提前240天下闸蓄水的目标。

在国内第三高土石坝长河坝项目施工过程中,他和团队创下月填筑超150万立方米的行业纪录,提前八个月发电,工程荣获天府杯质量奖、第五届堆石坝国际里程碑工程奖。

在担任水电五局第一工程公司负责人期间,他大胆革新,创新提出“三区一域”“五元业务”“三制两化一统筹”“两部一体化”“四共机制”等改革理念,用不到四年的时间实现单位核心发展指标量质齐升。

勇担责任:奉献中践行使命

对于央企而言,履行社会责任更是与生俱来的使命。

2008年“5·12”地震后,李法海临危受命,13日中午带领10余名突击队员,冒着大雨,坐着平板拖车赶赴都江堰灾区,第一时间投入到灾区的救援与清理任务中去,在与时间赛跑的一周时间内,成功营救出2名受困人员。那一年,因为在抗震救灾现场的英勇表现,他荣获了2008年度四川省抗震救灾五一劳动奖章。

2012年,面对大渡河上游因突降暴雨引发的泥石流,他带领团队迅速打通道路,积极参与救援工作。在项目建设期间,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帮扶当地民众,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尤其是在毛尔盖水电站项目建设中,他主动承担起灾后重建工作,为灾后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

面对“全国劳动模范”殊荣,他表示:“成绩和荣誉只是对过去的考证与总结,在今后的工作生涯中,他将时刻以‘归零’的心态,保持本色,继续努力。”

在采访临近尾声时,李法海还透露,公司总部即将搬迁至双流区新的办公地点。他满怀信心地表示,在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五局人的拼搏奋斗中,水电五局将扎根双流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以全新的姿态开启发展新篇章。

治水安澜,是每个电建人的初心,面对未来,他惟愿以初心守匠心,将科技创新智慧成果转化为核心动力,以管理创新协同释放未来潜能,继续书写电建新篇。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