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建设的漫漫长路上,有这样一位平凡却不普通的建设者。自1994年7月踏入基建处预制厂,他便与测量工作紧紧相连,用脚步丈量过无数土地,用汗水浇灌出丰硕成果,在岁月的磨砺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沙砾作纸 经纬为墨
1994年7月,初出茅庐的他踏入基建处预制厂,开启了工程建设的职业生涯。此后他经历在绵广108国道辛家沟、绵阳市白一里电站、西昌官地电站等项目。每到一处,他都要面对不同的挑战,但最让他难忘的,还是在新疆尼勒克的那段日子。
新疆尼勒克工地上是一片的荒原。强烈的紫外线刺得人睁不开眼,四下连棵树都没有,找不到一处能遮阴的地方。一瓶水、一个馕饼、一包榨菜就是一天的口粮,刚加入工作的小李盯着窗外灰蒙蒙的天际线,声音里满是沮丧:“这地方太偏僻了,手机没信号,连个小卖部都没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他蹲下身调试测量仪器,头也不抬地笑着安慰:“咱们干测量的,不就是要往别人去不了的地方钻嘛!坚持坚持,把手里的活儿干好,等项目结束,回头再看,这都是值得的。”
白天,地表温度轻易就能窜上40度。他背着二十多斤重的全站仪、对讲机、三脚架等测量设备,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滚烫的沙砾地上。风沙是常客,裹挟着细小的砂石,钻进仪器目镜、物镜。他只能一边用袖子狼狈地擦着迷住的眼睛,一边小心翼翼地护着仪器,反复进行校准。工地的天气更是说变就变,刚才还烈日当空,转眼就可能砸下冰雹。遇到这种突发情况,他第一反应不是护自己,而是赶紧脱下外套罩住仪器,然后护着它奔向最近的老乡家躲避。
夜幕降临,他还在办公室整理数据。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旁还画满了改进草图。凭借这份专注与执着,他在测量领域不断钻研,发明了多项专利并参与多项工法。
毫厘之间 匠心所系
不同的地形、气候和环境,都给测量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但他始终坚守在测量岗位上,从未退缩。
在西昌官地电站项目的那段岁月,测绘条件全靠“仗义”(全凭人力、条件简陋)支撑。数据都对不上,小李急得满脸通红:“唐队,这数据怎么测都不准,是不是仪器出故障了?”他放下手中的工作,走到小李身边,仔细检查了测量仪器和操作流程,然后拍了拍小李的肩膀说:“仪器没问题,是咱们测量的角度和方法得调整。在这种地形,不能按常规方法来,得换个思路。”他带着小李重新选择测量点,一边操作仪器,一边耐心讲解:“你看,要先根据地形走势确定好基准点,再根据山体的起伏变化灵活调整测量角度。遇到复杂的地方,多测几次,取平均值,这样得出的数据才更准确。”在他的指导下,小李终于顺利完成了这次的测量。
工作之余,他还经常和同事们分享自己的经验:“测量工作看似重复枯燥,但每一个数据都关乎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咱们多跑一趟路,多测一次数据,就能为工程建设减少一分风险。”在他的影响下,年轻同事们也逐渐养成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子夜微光 隧月长明
2024年3月,唐凯转战环北广西D2项目。因施工需要,他搬进了武思江边的活动板房。这里闷热潮湿,蚊虫肆虐,他的工作也更忙更累——每天凌晨,都要深入隧道进行巡视。
有工人感慨道:“每天凌晨去来洞子巡视,太敬业了!”他笑了笑,说:“这是我的工作,洞子里面的情况关系着施工安全和进度,我不进去看看,心里不踏实。”
日常巡查中,唐凯的责任感渗透在每个细节里:设施隐患零放过:巡视时紧盯指示牌、照明灯等安防设施,一旦发现破损歪斜,立即要求责任方限时整改,确保警示标识清晰、照明系统无死角。设备运行全掌控:即便工地水泵为自动化运转,他仍坚持高频次巡检,随时关注设备启停状态与排水效率,一旦察觉异常声响或运转故障,便第一时间关停设备、排查隐患,避免因排水不畅影响施工安全。
在湿热难耐的板房里,在幽深曲折的隧道中,唐凯以凌晨时分的脚步丈量责任,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担当。他用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筑牢施工安全防线,为环北广西D2项目的稳步推进注入了最坚实的保障。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芒,激励着更多的建设者在追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