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故事会】山河立心行“路明”

来源:五公司 作者:蔡征 时间:2025-04-29 字体:[ ]

大江奔涌,卷起千堆雪;群山静默,擎起万古天。在中国基建的浩瀚长卷上,每一座工程都是匠人以血汗为墨、以山河为纸写就的史诗。有人用脚步丈量大地,有人以匠心雕琢时光,而康路明的故事,藏在每一毫米的刻度里——那是钢筋与混凝土的呼吸,是山河与匠魂的私语。

重庆云阳的层峦叠嶂间,康路明的身影穿梭于项目建设现场。十四载春秋,他从青涩的技术员蜕变为执掌全局的项目总工,将“痴心”凝作图纸上的精密刻度,将“风骨”浇筑进钢筋水泥的肌理。他的故事,是跋涉者的长歌,亦是山河与匠心的无声对白。

图纸褶皱里的较真生长

古人云:“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康路明的“痴”,是刻进骨血里的执念,是对毫厘之间近乎苛刻的叩问。

2011年他在学校实习期被分配到了公司锦屏施工局做技术员。和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一样,初到施工现场的他每天被各种事情绕得团团转,一件事总是要被催半天才能弄好。

“为什么每天都有事情做不完?为什么工作效率那么低?”晚上躺在床上的他望着天花板默默问自己。

“关键还是自己不懂,没有早点去把问题搞清楚,不然今天那个施工方案也不会改了几次都没改好。还有那几张申请单,要是昨天提前准备好就好了,今天上午也不会耽误现场那么长时间。”

自省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马上调整好状态,后来每天一早他就跑到施工现场,仔细观察现场的施工工艺、施工过程,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向老师傅们请教,或者拍好照片回办公室查资料、仔细研究。下班前,他会把第二天需要的资料提前打印好,放在桌子上。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回忆一下当天学到的知识,并且梳理一下第二天的工作事项。就这样,他终于跟上了项目的节奏,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就从一个无所适从的大学生变成了在自己工作范围内能独当一面的技术员。每当遇到自己不清楚的问题时,他就坐立难安,立马就会去查清楚、弄明白,而不是简单看一眼。因为他知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把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掌握,弄清问题的本质和原理,深入学习而不浮于表面,才能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容应对今后的工作任务。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从大渡河长河坝水电站的填筑难题,到金沙江上游叶巴滩水电站的岩层处理,再到引江济淮蜀山泵站的机电融合,从手忙脚乱的实习生到独当一面的技术员,他用“痴人”的死磕,在技术管理上踏出第一条清晰的脚印 —— 成长的密码,藏在对每个“为什么”的穷追不舍里,写在对每个 “怎么做” 的深度解码中。

岩层脉搏处的匠心锻造

“我从大山走来,肩头扛着大山的色彩。回首自己走过的道道山路,忘不了大山给我的爱!”这句带着泥土味的乡音,成了康路明扎根长河坝水电站的信仰图腾。

锦屏施工局的实习结束后,为了“建设世界级工程,造福一方百姓”的共同梦想,康路明和十余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汇聚在大渡河流域旁,拉开了大渡河干流水电规划“三库22级”的第10级电站——长河坝水电站的建设帷幕。在这里,康路明面对的是更严峻的考验——240米高的世界级土石坝,容不得半分懈怠。大坝填筑、基础处理、廊道灌浆,每一项都是“刀尖上的舞蹈”。

初涉灌浆领域,他如履薄冰。灌浆管如蛛网般密布坝体,浆液配比、压力控制、孔位精度,每个细节都关乎大坝的“生命线”。2015年3月,在整理长河坝水电站基础灌浆工艺与防作弊措施的成果时,细心严谨的“康师傅”发现原有关于基础处理的管理条例存在弊端,于是迅速主导修订了灌浆管理办法,让违规作业行为无处藏匿,从而有力地保证了灌浆施工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工人们私下嘀咕:“这‘康师傅’较起真来,比钻杆的钻头还硬还硬气。”这一小小举动,体现出了“康师傅”的对待世界级大坝建设的“匠心”,对整体提升深厚覆盖层上240米世界最高土石坝建设质量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最终长河坝水电站大坝工程提前4个月填筑到顶并安全下闸蓄水,世界级大坝拥有了最强“芯”。

长河坝位于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北端,与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北西向鲜水河断裂带和金汤弧形构造带的交接复合部位,属高地震烈度区。工程河段两岸沟谷发育,岩体物理地质作用较为强烈,工程建设区内高边坡滚石、局部崩塌、沟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施工安全风险大。去往长河坝的公路旁,脆弱的山体随时会有飞石滚落,康路明和同事们曾爬上沿线的山顶进行查勘,“看到尽是些破碎的、张牙舞爪的石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

“工作很苦,但生活可以很甜。”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他觉得,真正有价值的事情,都不是轻松舒服就能完成的。那些晨间的寂静,不眠的星光,清醒的克制,孤军奋战的坚持,暗暗许下的承诺,才是他热爱自己的时刻。在那里,他和年轻人们奔跑在山间,欢笑着,打闹着,甚至当起了理发师,为项目部的员工们解决了“头等大事”。

他说:“真正的价值,藏在那些无人问津的坚持里,像地底的矿脉,沉默却璀璨。”

抽水蓄能的新境破茧

惟久久为功者进,惟持续发力者强,惟奋勇搏击者胜。

随着经济的日新月异,国家对工程建设工作创新和突破也有了更新更广的要求。康路明酷爱学习,也善于钻研和创新。面对陌生的领域、不同的技术标准、无人教学和带领的窘境,他始终咬牙坚持、将钻研的视角延伸到抽水蓄能电站领域。

重庆云阳建全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作为国家“十四五”重点工程,是中国电建和中国南水北调两个集团首个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政治意义与技术要求皆如千钧重担。

“我怕的不是生活环境恶劣,而是接到了大项目,却没有能力和技术去做好这个项目。”办公室里,成摞的规范文件堆成小山,台灯常亮至凌晨。工作中,他始终以“向上思考、向下落地”为工作准绳,参与主导完成南水北调(重庆)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标准化施工工艺手册》编撰工作,创新构建“三维质量管控矩阵”,通过“样板工程创建-工艺标准固化-全过程质量追溯”管理机制,实现1号引水隧洞获评业主“开挖样板工程”。

“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他常对徒弟念叨,“要像山一样思考——根基稳,方能顺势而为。”年轻人熬夜画图时,他默默端来热茶;团队攻坚受阻时,他带头立下军令状:“就算磨破鞋底,也要蹚出一条路!”

十四年跋涉,他用数据铸就山河勋章:省部级工法9项,专利授权15项,论文11篇,QC成果奖21项。而最让他自豪的,是那些嵌在混凝土中的石英砂粒——“每一粒都藏着半条江的脉搏”。

二十年前,那个在大山深处仰望星空的孩子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能亲手将星河砌进坝体。若时光倒流至2011年那个彷徨的夜晚,他或许会告诉年轻的自己:匠心的真谛,不在震天撼地的壮举,而在毫厘之间的较真;技术的巅峰,不在图纸上的标新立异,而在对每一寸土地、每一组数据的虔诚叩问。

大江东去,青山未老。他始终坚信:匠人的浪漫,是把赤诚与热爱种进水电岁月的土壤里,把激昂的青春镌刻进山河跳动的脉搏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