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悬崖上的钢铁螺丝钉
——记扎拉水电站工程驾驶员吕刘杰

来源:三公司 作者:张巧玲 摄影: 张巧玲 时间:2025-05-17 字体:[ ]

在西藏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间,一条仅3.5米宽的土石路如丝带般“挂”在绝壁之上。这条路蜿蜒曲折,路面坑洼不平,一侧是陡峭的悬崖,另一侧则是深不见底的峡谷,险象环生,令人望而生畏。这里便是海拔3000米的扎拉水电站工程所在地,恶劣的气候、崎岖的道路,让它宛如与世隔绝的“悬崖村”。而在这片雪域高原上,有一位用车轮丈量责任、以双肩扛起担当的平凡驾驶员 —— 吕刘杰,同事们口中亲切的“杰哥”,正用十六载的坚守,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不凡篇章。

毛尔盖到扎拉的成长轨迹

2008年,吕刘杰踏上了毛尔盖水电站的建设之路,成为一名挖机司机。在那里,他与轰鸣的机械为伴,在尘土飞扬中打磨技艺,从操控挖机的 “新手” 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机械能手。这段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复杂地形下的机械操作技巧,更磨砺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2014年,他转战阿尔塔什,先后担任吊车司机和小车司机。吊车作业需要精准把控力度与角度,稍有偏差就可能酿成事故;驾驶小车穿梭在工地与驻地之间,同样容不得半点疏忽。在阿尔塔什的日子里,吕刘杰不断积累着不同车型的驾驶经验,熟悉各类设备的运输要求,也愈发懂得“安全”二字的分量。

2021年,吕刘杰来到扎拉项目,转岗后勤兼小车司机班长。从毛尔盖到阿尔塔什,再到扎拉,十六年的时光,他的足迹遍布多个重点工程,每一段经历都是成长的阶梯,为他在扎拉的坚守奠定了坚实基础。

雪域天路上的安全守望者

清晨六点,当高原还笼罩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寒风裹挟着细小的冰粒拍打着车窗。杰哥早已坐在驾驶室里,熟练地发动车辆,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条险峻的山路,他虽已了然于心,但每次出发,依然保持着十二分的警惕。“杰哥,今天天气这么差,咱能行吗?” 新同事小李担忧地问道。杰哥目光坚定:“越是这种天气,越要打起精神,把安全刻进骨子里。”

长年累月的奔波,让交通安全成为杰哥心中的头等大事。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他能根据道路状况、季节变化、车辆性能和运输任务,精准预判每一处潜在危险。出车前,他总会耐心地向同事传授经验:“这段路转弯处碎石多,速度必须降下来;前面陡坡,刹车要提前踩,急刹就是玩命!”

这条海拔3000米的山路,崎岖难行,车辆行驶时剧烈颠簸,仿佛在跳疯狂的摇摆舞。即便坐在车里,人也会被颠得东倒西歪。但在忙碌时,杰哥一天要在这条路上往返4次。同事老张心疼地劝他休息,他却笑着拒绝:“我熟悉路况,多跑几趟没事,安全才是大事。”

2022年4月,连续多日的暴雨让山路变得危机四伏。杰哥时刻紧盯着手机里的路况消息,眉头紧锁。当得知前方路段发生车辆打滑侧翻事故后,他立即向领导汇报情况,并迅速召集所有驾驶员。会议室里,杰哥面色凝重,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事故路段:“暴雨天,路基松软,再加上泥浆覆盖,刹车距离会比平时多出两倍。大家遇到弯道一定要提前鸣笛,低速通过!”他还调出事故现场的照片,逐帧分析事故原因,沙哑的嗓音里满是对同事们的关切。在他的组织下,项目部迅速制定了暴雨天气的行车预案,确保后续行车安全。

冬季的西藏,道路暗藏杀机,背阳处的暗冰如同隐形杀手。每次出车前,杰哥都会仔细检查每辆车的防滑链。有驾驶员心存侥幸不想安装,他严肃警告:“别小瞧暗冰,关键时刻能要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大家都养成了谨慎行车的习惯。

超越职责的担当之歌

在扎拉水电站建设过程中,项目部曾陷入无水的困境。生活用水和施工用水短缺,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和人员生活。大家只能一水多用,洗脸水留着洗衣服,洗衣水再用来冲厕所。看着同事们愁眉不展,杰哥心急如焚:“没水可不行,再难也要把水引过来!”

他主动请缨,带领同事翻山越岭寻找水源。山路陡峭,荆棘丛生,但杰哥始终坚定:“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找到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山的另一边发现可靠水源。然而,铺设管道困难重重,杰哥亲自带队,扛着沉重水管,在崎岖山路上艰难前行。遇到陡峭处,用绳索牵引;碰到岩石,就用工具开凿。经过无数日夜的努力,清澈的水流终于流进项目部,那一刻,欢呼声响彻山谷。

2023年7月,因业主施工要求,项目部需搬离原驻地。这是一项庞大复杂的任务,杰哥再次挺身而出,承担起组织协调工作。半个月里,他早出晚归,清晨第一个到现场检查准备工作,夜晚最后一个离开确保物品妥善安置。当一台重要设备搬运遇阻时,他迅速想出用滑轮组吊装平移的方案,成功解决难题。同事们纷纷感叹:“有杰哥在,我们就安心!”

吕刘杰的故事,是扎拉水电站建设者的缩影。他从一名普通驾驶员,成长为大家心中的 “安全守护者”“问题解决者”,用十六年的坚守与奉献,在平凡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篇章。他常说的 “在这种路上开车,必须要专心,把安全挂心中”,不仅是对行车安全的叮嘱,更是对责任与担当的深刻诠释。吕刘杰的精神,如同扎拉水电站的钢铁脊梁,屹立在雪域高原,激励着无数建设者砥砺前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