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青春启航:从学徒到骨干的蜕变之路
1970 年,郭永利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成长过程中,他养成了踏实勤奋、勇于探索的性格。1990 年,20 岁的郭永利正式踏入水电五局,成为宝珠寺水电站的一名模板工,就此开启了他辉煌的水电建设生涯。
初入工地,面对尾水管、肘管等复杂异型结构,郭永利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学习热情与坚韧。白天,他紧紧跟随老师傅们,学习放样、制作的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技能的机会;夜晚,当工友们都已休息,他却在灯下刻苦钻研图纸和技术规范,将理论知识与白天的实践经验相互印证。凭借着这股子拼劲,短短两年,郭永利便从一名普通学徒成长为班组骨干,其精湛的技艺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一致认可。
1995 年,宝珠寺 4 号机组建设进入关键攻坚期,工期由原定的 25 天被大幅压缩至 11 天,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众人焦虑之际,郭永利主动站了出来,带领团队大胆创新,采用 “分段预制、整体拼装” 的全新工艺。在实施过程中,他每天坚守现场,协调各方,及时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最终,他们提前一天完成任务,创造了工程建设的奇迹。这一役,让郭永利收获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重要荣誉 ——“先进生产者”,也让他在水电建设领域崭露头角 。
第二章 创新征程:技术突破的探索之路
2000 年,郭永利来到重庆狮龙水电站。在这里,他面临着传统模板易变形、成本高昂的难题。这不仅影响工程进度,还增加了建设成本。郭永利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一头扎进研究中,反复试验不同的材料和结构组合。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他大胆提出 “钢筋龙骨 + 厚木板” 的钢木组合方案。这一创新方案完美地解决了模板变形问题,将模板变形控制在毫米级,同时节省了 30% 的材料成本。成品的高精度让监理单位大为惊叹,直接给予 “免检” 待遇,郭永利也因此成为了水电建设行业内小有名气的 “技术能手”。
2015 年,郭永利跟随公司的脚步,远赴西非,参与科特迪瓦苏布雷水电站建设。面对当地木材资源丰富但钢材昂贵的特殊情况,他深入调研,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设计出全木结构的机墩风罩模板,并发明了 “T 梁橡胶支座固定装置”。这项发明不仅解决了工程中的技术难题,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为项目部的核心技术优势,也让中国水电建设技术在非洲大地声名远扬。
2020 年,在波波里项目中,郭永利再次展现出他的创新才华。他对涵管模板工艺进行大胆革新,采用可拆卸钢架结构。这一改进使得单节涵管浇筑时间从 15 分钟大幅缩短至 8 分钟,且 500 余节涵管尺寸误差均小于 2 毫米,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准,连法国监理都不禁竖起大拇指,称赞 “中国模板,世界水准”。
第三章 管理智慧:团队建设的领航之路
在波波里加工厂,郭永利深知安全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他常说:“安全不是口号,是习惯。”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他推行 “定人定设备” 制度,每台电动工具都配备专属操作员,且未经严格培训严禁上岗。这一严谨的管理措施成效显著,开工三年间,仅消耗角磨机 3 台,远低于同类项目两个月的损耗量,更实现了 “零工器具伤害” 的惊人纪录,为工程建设筑起了坚实的安全防线。
面对波波里项目高峰期 50 名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当地员工,郭永利制定了一套科学的 “三步走” 培养计划。在基础培训阶段,他手把手地教导当地员工使用水平仪、切割机等工具,耐心讲解每一个操作要点;实战练兵时,他挑选优秀学员参与关键工序,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快速成长;通过考核激励,开展技能比武选拔班组长,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在他的悉心培养下,12 名科特迪瓦徒弟如今已能独立承担模板制作任务。当地员工马马杜感慨道:“郭师傅不仅教会我技术,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针对非洲工地常见的材料盗窃问题,郭永利独创 “三防管理法”。物理防护上,他将贵重材料存入加装 GPS 的集装箱;制度防护方面,建立严格的领用登记和视频监控系统;文化防护上,通过月度 “诚信之星” 评选,营造自律氛围。这一系列举措让铜止水等高价材料实现 “零丢失”,项目部也因此获评 2022 年 “国际公司 HSE 示范单位”。
第四章 荣誉与坚守:匠心永恒的水电人生
三十载春秋,郭永利的足迹遍布四川宝珠寺、重庆狮龙、非洲苏布雷等十余个国内外水电站建设现场。从青涩学徒到行业专家,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无数的故事和荣耀。1995 年、1998 年两获水电五局 “先进生产者”,2002 年荣立劳动竞赛个人三等功,2004 年被评为金康水电站建设先进个人,2023 年再获 “年度先进生产者” 称号…… 众多荣誉加身,他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初心与谦逊,他说:“把活干漂亮,心里才踏实。”
在 “一带一路” 的宏伟蓝图中,郭永利是无数中国建设者的杰出代表。他用创新攻克技术难关,让 “中国标准” 闪耀世界;以真心培育属地团队,传递友谊与技术;以责任守护安全质量,诠释着 “老黄牛” 精神。如今,他的脚步仍未停歇,他怀揣着新的目标 —— 培养更多的非洲徒弟,让 “中国工匠” 的薪火代代相传,照亮更广阔的未来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