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地下通途”

来源:二公司 作者:曹鑫 时间:2025-05-21 字体:[ ]

随着青岛地铁15号线仙山路站主体结构正式宣告封顶,这项历时数月的地下工程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长207.2米、宽20.1米的地下两层岛式结构,在车水马龙与“管线蛛网”的夹缝中稳稳矗立。作为青岛地铁网络向城阳延伸的关键节点,仙山路站的顺利封顶,不仅为后续盾构区间施工打通了“咽喉要道”,更标志着水电五局以科技为笔、以匠心为墨,在青岛地铁建设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闹市掘金”:在“民生要地”筑牢安全屏障

仙山路站的选址堪称“寸土寸金”——地处青岛市城阳区交通主干道黑龙江中路,日均车流量超5万辆,地面是川流不息的城市动脉,地下则是纵横交错的市政管线“血管”:自来水、燃气、电力、通讯等6类管线如同蛛网般密布,最浅处距地表仅0.5米。“在这样的‘敏感地带’动土,好比在豆腐上雕花。”项目负责人肖政伟回忆起开工初期的场景,仍感慨万千,“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碰管线‘生命线’,影响整个片区的民生保障。”

地质条件更是多元复杂,主要穿越粉质黏土层、中粗砂层,以及全风化、中风化和微风化凝灰岩层,垂直开挖深度达 19 米,相当于 6 层楼的高度,岩层起伏与砂层富水特性叠加,对基坑支护与开挖工艺形成双重挑战。“每挖一立方米土,都要精打细算。”技术主管周科摊开地质勘探报告,“砂层遇水易坍塌,基岩硬度不均可能导致开挖偏差,过程中我们曾3次邀请专家调研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

面对高风险、高难度、高关注度的“三高”挑战,项目部祭出“组合拳”:建立“网格化管理清单”,将整个工地划分为三体系四级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配备专职安全员,实行“秒级响应”机制;创新“三体系”管控模式,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编织成一张精密网络,每日晨会“问题不过夜”,每周例会“隐患零遗留”;推行“班组建设下沉制”,管理人员与班组人员同吃住同作息,融入班组日常工作,在基坑边一蹲就是几小时,手把手指导工人调整锚索角度、监测土体位移。“干工程容不得半点侥幸,必须把‘如履薄冰’刻进骨子里。”施工现场全面搭建智慧工地信息化集成系统,依托智慧监控、扬尘在线检测仪、智慧大屏及管理平台,构建多维度智能化管理体系:通过智慧监控对施工风险、工人生产合规性实施实时监控,结合 AI 摄像头实现人员穿戴、行为规范及设备警戒区状态的多维度数据采集与分析,闭环管理项目人员安全;部署扬尘在线检测仪,对现场扬尘浓度、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进行 24 小时实时监测,同步设定异常数据预警响应机制,动态落实扬尘管控措施;设立应急指挥中心,通过智慧大屏整合现场视频监管与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数据,借助 IP 定位技术实现广域网远程对话、智能广播及现场监测设备告警联动,形成 “监测 — 预警 — 处置 — 监管” 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闭环,全面提升施工安全管控效能。

“钢筋铁骨”:从“手工拼装”到“工业智造”的跨越

在仙山路站施工现场,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林立的大型机械,而是一块块整齐码放的“钢铁积木”——这是项目部与多家单位联合攻关的“明挖车站主体结构复杂节点钢筋装配式技术”成果。在传统地铁车站施工中,钢筋绑扎依赖“手工拼装”,工人需在基坑内逐根绑扎,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现绑扎不规范、拉筋松动等质量通病。而在这里,钢筋加工场化身为“积木加工厂”:数控钢筋弯曲机、调直机等数控智能化设备精准切割、焊接钢筋,形成一个个重达3吨的钢筋笼“模块”,再通过起重机械吊装至基坑内拼装,如同搭乐高般快速成型。

此次技术突破背后,是青岛地铁15号线项目历经多轮技术攻关,在钢筋模块科学划分、连接锚固技术优化、毫米级精度控制、模块化运输吊装等核心环节形成完整技术体系。例如,通过BIM技术模拟复杂节点拼装路径,研发出适配不同结构形式的模块化组合方案;采用数字化加工设备实现钢筋组件的精准成型,确保现场拼装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特制的智能拼装设备则通过激光定位系统,实现模块间快速精准对接,大幅提升施工安全性与可靠性。

数据显示,相比传统钢筋绑扎工艺,装配式钢筋笼技术使车站施工效率提升40%,人工投入减少约40%,不仅显著缩短了建设周期,更有效破解了传统工艺中高空作业风险高、高温环境作业强度大、复杂节点施工难度突出等行业难题。

“内外兼修”:模板台车与饰面混凝土破解品质密码

回看车站顶板施工现场,一台总长 18.3 米、宽 18.5 米、高 6.15 米、总重约 150 吨的蓝色 “巨无霸” 横跨基坑 —— 这台由底纵梁、立柱、横梁、门架、弧形模板、液压系统、行走系统等组成的模板台车,单次最长可完成15 米弧形顶板的浇筑作业。钢板材质的台车液压系统同步微调模板弧度,确保弧形顶板曲面与设计图纸偏差小于2毫米,台车采用“5+1”型覆面钢模板面板经除锈、涂刷长效脱模剂后光滑如镜,成为混凝土成型的精密模具。同时其模块化设计实现了 “即装即走”,避免了传统工艺大量脚手架材料的场内堆放,现场文明施工水平显著提升,成为青岛地铁明挖车站施工的“样板间”。

最直观的质量变革体现在混凝土成型效果上。脱模后的饰面高性能混凝土车站外墙表面颜色均匀,明缝、蝉缝排列规律,侧墙如镜面般光滑,顶板弧线流畅自然,混凝土气泡率有效减少。

这种“内实外美”的效果,源自项目部对饰面混凝土的极致追求。饰面高性能混凝土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出色,可以抵抗盐碱、地下水等各种环境因素的侵蚀,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外观质量不佳、裂缝、渗水等问题,影响地铁车站的整体美观和耐久性。为了解决上述难题,项目技术人员不断优化施工方案,经过多轮试验验证,最终确定了各项施工参数和有效措施。底板腋角采用弧形钢模板+模板布,有效减少气泡的产生;滴淋养护系统如同“自动花洒”,24小时均匀保湿,杜绝了人工洒水不均导致的裂缝;冬季智能蒸汽养护系统则像“恒温管家”,根据混凝土芯部温度实时调节养护温度,将温差控制最小有效减少混凝土温差裂缝。“我们先后迎接了十余家参建单位观摩,大家都说这是‘会自我修饰的混凝土’。”

随着仙山路站主体结构封顶,青岛地铁15号线本阶段攻坚告一段落。从基坑开挖时的“如履薄冰”到结构成型的“内实外美”,青岛地铁15号线项目用创新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施工难题,用坚守诠释了“品质工程”的深刻内涵。未来,项目将继续以科技为笔、以匠心为墨,全力推进附属结构施工与盾构区间建设任务,让“地下通途”早日从蓝图变为现实。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