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亚洲第一混流式泵站的“把关人”

来源:一公司 作者:张擎宇 摄影: 张擎宇 时间:2025-09-30 字体:[ ]

辽阔的江淮大地,一条大运河一路翻越江淮分水岭,奔腾进入淮河,实现长江、淮河的世纪“牵手”。

在江水流经肥西县时,一座亚洲最大的混流式泵站——中国水电五局承建的蜀山泵站枢纽工程巍然屹立。这就是安徽省“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八大枢纽中难度最高、体量最大的蜀山泵站枢纽工程。为把工程建设成为安徽省“一号工程”,水电五局蜀山泵站项目的质量班组高举质检标尺,把每一步工序的细节,每一次现场的检查,每一次验收的结果,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最终汇聚为这座精品工程的质量保证。

坚持质量标准,练就“火眼金睛”

头戴安全帽,身穿蓝色工作服、反光背心,手拿记录本,这是他们在建设现场的缩影。我们的质量班组长胡金平也正在现场忙碌着,一阵寒暄之后,说明了此行的目的,他开始向我们讲述蜀山泵站建设背后这支质量班组的精彩故事。

质量班组现由10名员工组成,平均年龄30岁,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0%,是一支年轻化、专业化、学习型、创新型的队伍,主要承担着引江济淮蜀山泵站项目的质量提升、质量管理工作。

在泵站建设初期,质量班组多次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面对崩解岩、膨胀土广泛分布等不利地质条件,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结构复杂、深基坑、高支模等巨大挑战,班组成员经常开展头脑风暴等多种献言献策,再进行加工整理,讨论出最合理的想法,形成最终质量改造方案。在下班时间,质量班组仍在苦练“基本功”,通过培训和实战演练等多种渠道,学习施工标准和规程,提高操作技能,提高现场施工成功率。对于危险系数较大的作业,班组人员还要一起讨论施工各个步骤的风险,进行工作前安全分析,识别出需要控制的风险,强化了员工安全施工的意识,确保现场质量安全风险平稳可控。

攻坚克难,让混凝土不再“发烧”

蜀山泵站枢纽工程混凝土使用量大,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一直是工程界质量控制的重点,特别是进出水流道部位的质量、外观、强度要求极高,是主要控制难点。除此之外,高达42摄氏度的气温,不管对工程本身还是他们身体而言都是极大挑战。

凭借着心里不服输的劲头,胡金平和他的班组果断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为把“发高烧”的混凝土变成“好好先生”,他带领着班组反复摸索试错,制定攻坚方案,最终确定配方后开始对症下药。

胡金平回忆,“当时的一大难点是大面积混凝土底板的温度过高,温度控制太难了,尤其是每仓底板的部位,温度高达58℃,要想办法给他降降温。”经过质量班组的讨论,他们尝试在所浇筑混凝土中预埋金属薄壁管,根据浇筑混凝土温度适时通水循环,通过循环水带走底板混凝土内部的部分热量使温度控制在25℃以内。原理虽然简单,应用效果却很好。在接下来的20多天里,胡金平和他的班组针对这些问题迅速开展了质量攻关活动,经过反复推敲,终于把这个妙招成功运用到混凝土底板上,解决了混凝土“发烧”的难题,这项工艺还获得了引江济淮工程第一期“十大质量亮点”称号。

迈步信息化,给混凝土用上“体温计”

近些年,随着数字科技设备不断成熟,水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信息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如何带领班组走上了信息化转型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把监测设备应用到大体积混凝土的控温上,就是胡金平和他的班组经过一次次头脑风暴想出来的点子。监测设备相当于远程测温计,伴随着无线智能温控系统的成功应用,可成功实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的数据实时传输和监控,真正实现了“千里控温”的效果。

为了提高设备温控的准确性,胡金平和他的班组连续收集了几千组数据,对比实际测量的混凝土内外部温度差,经过反复的测试,更换合适的感应设备,最终使设备的实时控制混凝土内部降温速率,及准确性提高到了100%,实现了传统质量过程监督向信息化的转型,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为后续的技术总结与科研申报奠定了坚实基础,《水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也因此荣获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如今,这种施工方案已经广泛地使用在同类工程的建设当中,实现了工程质量和效益的双赢。

这些科研成果只是胡金平和他的班组众多成果中的一项。如今,他们已获得3次国家级荣誉、50次省部级荣誉,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正是他们恪守质量标准、勇于向难题攻关的见证。

“办法总比困难多”,经历一次次的质量小组活动后,“泵站无小事”已成了质量班组成员眼中的信念,当他们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之后,心中不仅有满满的自豪感,还想向着第二个、第三个难题冲刺。对于每一次攻坚,他们都充满期待。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