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祁叔军:船坞安装的“钢铁裁缝”

来源:国际公司 作者:邱文斌 摄影: 邱文斌 时间:2025-04-18 字体:[ ]

3月27日,当沙特国王港项目P4包2号干船坞整体移交的喜讯传来时,项目团队欢呼雀跃。而站在人群中的祁叔军与他人击掌相庆,古铜色的面庞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当同事们的巴掌重重拍在他肩上庆贺时,这个37岁的“老安装”搓了搓粗糙的手掌,咧嘴一笑:“咋样,咱这‘钢铁裁缝’的手艺没丢人吧”?他知道,这份荣耀背后是建设团队六年来2000多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在船坞安装施工中,祁叔军挺身而出,凭借他非凡的能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众人学习的楷模。

祁叔军自2006参加工作以来,历经南水北调项目、苏丹麦罗维大坝工程项目 、四川雅安沙坪大坝工程项目、苏丹上阿特巴拉项目、浙江嘉兴装配式建筑项目、到现在的年底即将完工的沙特国王港项目。正是这位37岁的西北汉子,却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他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前期基础预埋,36台模块化变电站,20套登船塔等大型设备的安装,攻克了坞臂吊安装中最棘手的轨道系统难题,为干船坞按期移交立下汗马功劳。

三车共舞的“钢铁芭蕾”

面对坞臂吊三台吊车联合作业的挑战,祁叔军仔细研究施工方案,对安装的每一个环节都了然于胸,并根据自己丰富的大件吊装经验,认真的与一级起重工一起结合现场实际条件对吊装方案进行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型异型件的“动态平衡吊装法”,最终在其指导和统筹下成功地完成了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三车联吊的“钢铁芭蕾”,确保了坞臂吊安装工作安全、如期进行。

在坞臂吊安装过程中,也恰逢沙特当地“雨季”,给施工带来了诸多不便。早上还晴空万里,在吊装进行到一半时,天气突变,乌云密布。“祁主任,我看马上就要下雨了”,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呼叫。“大家不要慌张,保持冷静,很快就能结束吊装作业”。祁叔军抬头看了眼迅速聚拢的乌云,告诉现场作业人员。阵雨说来就来,现场蒙上了一层烟雨朦胧的气息。祁叔军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抓起对讲机:“告诉举升机上的外籍工人,要挂好提前准备好的手拉葫芦”。吊车的钢索在雨中绷成笔直的银线,45米长的坞臂吊大臂在空中微微晃动。祁叔军亲自爬上举升机,雨水顺着安全帽檐滴答下流。“向左2毫米...好!稳住”!他伸出满是老茧的手掌,在雨中精准地感知着构件的微小移位。“停”准备穿轴,另外一台吊车将重达500公斤的锁定轴吊之耳板孔,他抄起大锤,像指挥家一样挥舞。雨水混合着汗水,成功将大臂连接完成。守候在现场的阿美业主经理竖起大拇指说“Mr. Qi, it's done beautifully, thank you.”

毫米级的执着追求

轨道预埋螺栓和12米成品轨道的安装堪称工程界的“针线活”。由于螺栓是前期预埋而轨道是成品,预埋螺栓本就存在些许误差,再加上到货的成品轨道存在严重的结构变形。他半跪在轨排旁,手持量具反复测量变形数据:“轨道直线度偏差 15 毫米,超出设计允许值。祁叔军提出需要对轨道进行反变形处理,通过在轨道上增加重物压载24H,36H不等的时间,他利用白天和夜晚温差大的原理,反复测量,直到轨道偏差值从15mm矫正到允许偏差±3毫米范围。通过他和他的团队艰苦努力,累计处理了28根严重变形的轨道且全部校正达标。有一天,业主阿美PMT人员蹲在轨道旁突然笑了:“祁,你这把尺子...”“咋”?“比瑞士钟表还准”!两人相视哈哈大笑,他竖起大拇指:“这手艺,简直是钢铁裁缝”!

与时间赛跑的焊接指挥官

面对挡块焊接工期紧迫的难题,项目部紧急协调IMI氩弧焊焊工支援,祁叔军主动请缨协调管理。他发现一些外籍焊工操作不规范,他耐心示范:“持焊枪角度保持 75 度,运条速度均匀,避免液态金属下坠形成焊瘤”。他提出3块剪力板交叉焊接,减少因焊接温度过高导致结构变形。波斯湾的风掠过钢轨,奏响一曲混着秦腔与阿拉伯语的交响诗。他独创的“阶梯式焊接法”,将1800多块抗剪力板的焊接效率提升40%。在沙特的雨季里,他带领团队搭建移动防雨棚,凌晨三点,他的“阶梯式焊接法”已让工棚变成光的交响厅,探伤仪的显示屏上,所有焊缝如银河般纯净无瑕。焊接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他带领团队实行24小时二班倒,最终提前10天完成全部焊接任务,焊缝探伤一次合格率达到100%。

项目常务副经理左祥在移交仪式上特别提到:“正是有祁叔军这样追求极致的工匠,才能创造'零缺陷'移交的奇迹。安装任务交给他,我放心,二个字“靠谱”。

如今,站在雄伟的2号干船坞前,祁叔军又开始琢磨安装升船机转运小车和A402空压机站施工的新挑战。我们看到了中国建造最朴实的品质——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用匠心铸就永恒的工程丰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