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于轨道之间:一位建筑工友的匠心坚守

来源:二公司 作者:刘佳静 时间:2025-04-24 字体:[ ]

当山城的第一缕晨曦穿透薄雾,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施工现场已涌动建设热潮。工友老张缓步走至休息室,轻轻摘下安全帽,任由初升的朝阳,在那沾满水泥斑驳的鬓角上,勾勒出一抹金色的轮廓。这位年逾五旬的老师傅,挺直了脊背,目光如炬,掠过那片由脚手架编织而成的轨道交通工地。这些工地时光,是他默默耕耘了二十余载的战场。

天边才泛起蟹壳青,老张沾满泥灰的军绿劳保鞋,早将工地的晨雾踩出深深浅浅的脚印。他习惯性地比开工时间早到片刻,随后,用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掌,轻轻触碰着昨夜浇筑凝固的混凝土构件。当工友们还在晨光中揉着惺忪的睡眼时,他已将当日施工的重点,一一记录在心,并用石笔在模板上,精准地标注出几处需重点监测的角落。“张师傅的石笔,比监测设备还精准哩。”青年工友们的话语中,满是敬意。在这条即将贯通的轨道交通线上,老张的严谨,就如同混凝土中的钢筋,虽沉默不语,却不可或缺。

安全晨会,是他工作二十年来雷打不动的坚持。项目部的班前教育之后,他总要再叮嘱几句。“护目镜,不是装饰,而是焊接作业中不可或缺的安全屏障。”话语间,他举起那被焊花灼伤过的手背,新来的学徒工们,悄悄地扣紧了松垮的安全带。去年暴雨季的抢险中,正是老张提前加固的支撑体系,让整个团队在防洪的预警中,安然无恙。工友们或许不知,他贴身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近年来轨道工程的事故案例,每一个红色叹号,都是刻进他骨血的教训。

在项目璧虎高架区间转体桥施工的关键阶段,球铰安装工作无疑是整个工程的核心与重中之重,其精度与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后续转体施工的安全与成效。工友老张,作为施工团队中的一员老将,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他紧跟项目技术人员的步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张伯,凌晨3点了,球铰吊装完成后,您回值班室歇会儿!我们年轻人盯着。”“我在守一会,球铰安装可是重中之重,半点马虎不得!”因转体桥邻近既有轨道交通1号线,为确保施工安全并符合轨道交通运营要求,需严格办理夜间请点施工手续,且施工时段受轨道交通运营时间限制,整体施工时间较为紧凑。老张考虑到这些因素,总是最早到达施工现场,最晚离开,他全神贯注地紧盯各个关键施工部位,从球铰的定位到固定,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万无一失。正是有了老张这样的工匠精神与严谨态度,为转体施工的顺利开展筑起了一道坚实的保障线。

傍晚时分,夕阳将轨道高架的投影,拉长成一幅五线谱,那些曲线优美的轨道弧度,实则是工友们日夜奋战的见证。赶上浇筑作业值守的老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他能从混凝土泛白的程度,判断养护的进度;能听出灌浆泵震动的异常;甚至,连工友家所处的站点,都记得一清二楚。“等这条线通了,老王家的闺女上学,就少绕几站路了。”他指着图纸上的某个坐标点,浑浊的眼底,泛起一抹微光。那个曾抱怨“砌砖无趣”的年轻工友,如今总爱追着他,询问轨道转体施工的原理。老张不知道,自己播下的火种,已在悄然间,燃起了燎原之势。在璧虎高架转体桥边跨合龙的那天,老张站在高耸的墩身旁,凝视着晚风中,那褪色的工装下摆随风飘扬。远处,城市灯火渐次亮起,他仿佛听见了钢铁巨龙即将苏醒的脉动。那些被岁月磨平指纹的掌心,正默默地,托举着千万人奔向春天的轨迹。

回首往昔岁月长,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如同一条巨龙,穿梭于山城的褶皱之间,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而老张的故事,也如同这条轨道一样,永远镌刻在了山城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轨道交通建设者,继续前行,匠心不改。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