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有言:“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青春,是热血的见证,更是奋斗精神的传承。百余年前,青年们振臂高呼,以无畏的勇气掀起时代浪潮;
如今,在太和项目,同样也有一群青年职工,以专业攻克技术难关,用汗水浇灌工程建设,在新时代舞台上,以青春之力,书写着奋斗的壮丽篇章。
笃学跨界,青春筑梦
在广袤平原的暮色中,当最后一缕霞光消融于麦浪翻滚的地平线尽头,太和项目部办公室的灯光总会亮得格外长久。24岁的潘敬科正在逐行审阅工程结算数据,手边的笔记本电脑屏幕映亮了他专注的面庞。
2023年7月,刚参加工作的潘敬科一脚踏进了引江补汉项目的隧洞。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套上反光背心、戴着安全帽,每天在工地里跑来跑去,跟工友们一起摸爬滚打。洞里潮湿闷热,机械声震得耳朵嗡嗡响,可他愣是沉得下心,跟着老师傅学怎么安排工序、怎么协调机械、怎么能最好的保障工期,秉持“不懂就问”的态度,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2024年初,潘敬科调入太和项目从事经营工作,从施工一线转到合同谈判桌前,他迅速适应新角色。面对复杂的工程合同条款,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计价规范,从最基础的部门及公司规章制度开始学起,逐步入手分包招标文件编、对上结算工作,遇到不懂的就会向前辈请教,每天两点一线,编规范、写方案、监进展,他还主动参加各种培训课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迅速成为部门核心成员。
除此之外,潘敬科还有一项核心技能——电脑维修,这个大学时就爱鼓捣硬件的年轻人,成了工地的“技术救火员”。谁电脑卡了、罢工了,喊声“小潘”,他保准乐呵呵地跑来帮忙。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工地收养的橘猫“富贵”,如今常蹲坐在宿舍窗台上,默默陪伴着他度过一个个加班的深夜。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从隧道深处到经营前台,从施工日志到合同文本,潘敬科用脚步丈量着工程人的双重维度。当被问及职业规划时,这个刚满24岁的年轻人总会露出腼腆的笑:“先把手中的工作吃透,把造价工程师考下来吧,至于更远的打算,还没想好,一步一步来!”
燃情岁月,韶华担当
“璇姐,我要去工地,给我派个车!”
在一声声呼喊中,王璇踩着运动鞋穿梭在项目部办公区,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作为党群综合部副主任,王璇的办公室总是飘着淡淡的花香。窗台上并排摆着三盆绿萝,叶片在朝阳里舒展如青春的手掌。“项目部就是咱们第二个家,得让大家住得舒心。”她边说边在排班表上勾画:工地宿舍空调维修跟进、五一活动奖品采购清单、集体生日筹划……
王璇不仅在工作上严谨认真,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充满青春活力、正能量满满的人。项目部里经常能看到她组织大家开展各种活动,从台球比赛到读书会,从志愿服务到技能培训,她总是能够想出各种点子,让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也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璇姐,这次并网仪式的主持人要你来当吗?”同事小张问道。
“是啊,我也有点紧张呢。”王璇笑着回答,但她的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自信,“不过没关系,我相信只要我们准备充分,就一定能够成功。”
为了这次并网仪式,王璇付出了很多努力。她不仅熟悉了整个并网流程,还亲自撰写了主持稿,并反复练习。在仪式当天,她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成功地完成了主持任务,得到了业主和监理的一致赞扬。
“王主任,你主持得真好!”仪式结束后,一位业主代表走过来对王璇说道,“你们五局真是人才辈出,让我们大开眼界。”
“谢谢您的夸奖!”王璇谦虚地回答道。
“工作于我而言,是不断探索和突破自我的旅程。”
2025年4月,王璇荣获公司“先进工会工作者”。在这条青春之路上,她将继续以奋斗为笔,书写青春答卷,让理想之花在青春征程中绚丽绽放。
十年砺志,破壁青春
“专业知识的累积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密码本;深耕专业领域的过程,本质就是在锻造思想的密钥。”石立光如是说道。作为太和项目技术负责人,自工作以来,他将青春热血融入每一处钢筋水泥间。从埋头苦干的施工新人,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人,用智慧与担当谱写着新时代建设者的青春赞歌。
2009年,就读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专业的石立光,因怀揣对水利事业的热忱,申请辅修王牌专业水利水电,并成功通过考试。此后四年,他利用课余时间刻苦学习,最终以双学位毕业,顺利进入水电五局,向工程师梦想迈出坚实一步。
让理想成真,需要一砖一瓦的接力,需要每时每刻的努力,在这条自己选择的路上,不论面对何种困难与挑战,石立光都会坚定脚步向前,从不退缩。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很迷惘,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干。”石立光回忆道,“后面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位导师,他不厌其烦地授业解惑,帮我梳理职业规划,让我从最初的茫然无措,逐渐找到了方向感和目标感。”
师傅的教诲如同暗夜明灯,让石立光在施工图纸与混凝土浇筑的实践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从最初的汇报材料的编写学起,再到技术方案制定、工程量计算,一丝不苟学习完成,遇到不懂的就向导师同事请教。编制技术方案时,他白天扎进施工现场观察作业流程,晚上查阅行业前沿案例,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方案细节。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坚持中,石立光从图纸上的线条里读懂了工程语言,在反复测算的数据中掌握了技术精髓,曾经陌生的技术工作,渐渐成为他手中得心应手的“利器”。
从中牟工程项目、航空港项目、亳州项目、杭州协同变项目到太和供水项目,十余年来的坚守与拼搏,他的职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一个对水电行业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对施工技术了如指掌、拥有一级造价师证书和一级建造师(公路、市政)证书的“行家里手”。
从青涩到成熟,从追赶到领跑,十年摸爬滚打,石立光把专业熬成了硬核铠甲。从追光者到掌灯人,脚步丈量的不仅是工地,更是用青春密钥解锁基建密码的破壁之路。
高不阻其石,涧不断其流,流年不掩其意。太和项目的青年们将在磨砺中不断成长,以饱满的热情和实干的精神,将青春奋斗到底,勇攀事业高峰,诠释五局青年建设者的担当与奋发,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篇章。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