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连民生幸福脉 治水安澜惠万家
——记东升城区排水管网工程主体工程提前90天完工

来源:二公司 作者:田艳秋 摄影: 田艳秋 时间:2025-09-05 字体:[ ]

水之脉动,即国脉所系,民生所依。它不止是典籍中“上善若水”的哲学隐喻,更是流淌在城市肌理间、滋养着千万家庭的生存根基。

三年前的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街道,这份“安宁”却因排水系统的滞后而面临挑战。雨污混流、管网老化,导致雨季内涝频发、污水外溢,不仅影响了市容环境,更直接影响着居民们的生活品质。

当最后一段管道在地下精准顶进,机械平稳完成运作,城市“地下脉络”重塑成型,东升城区排水管网工程主体工程全面完工。水电五局以比原计划提前90天的高效率,交出一份兼具责任与速度的亮眼答卷。答卷背后,凝结着建设者们900余日夜的坚守。

合力攻坚,交出安澜“新答卷”

东升项目是成都市双流区人大代表票选民生事项,也是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厂网一体”的重要民生工程。施工内容涉及东升街道38条道路雨污水分流改造,新建分流井4座,雨污水管网改造36.9千米。

进场伊始,项目团队便锚定“建精品工程,惠一方民生”的目标。面对东升街道老旧城区建筑密集、交通繁忙、管线资料陈旧等复杂情况,项目团队将38条巷道划分为10个批次依次施工,制定详细计划,明确各阶段任务;多次联合各管线单位现场踏勘,逐点确认管线位置,有针对性地定制保护方案;协同交警部门优化交通组织,通过设置临时标识、疏导车流等措施,保障居民出行畅通;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科学安排施工时间与范围,努力实现工程进度与群众满意度的“同频共振”。

“以前每到下雨天,来接孩子就像‘过河’,深一脚浅一脚,裤脚全是泥,心里也总提心吊胆。”学生家长赵女士回忆道,“现在好了,路平整又干净,接送娃儿省心多了。”2024年的盛夏,成都市连续发布红色高温预警信号,对于项目团队而言却是抢抓工期的“黄金窗口”。作为项目周期中工期最紧、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关键节点,第七批次施工涵盖主城区内17条巷道,周边分布着11个幼儿园、中小学。为确保在开学前还路于民,项目部提前启动第七批次施工,通过劳动竞赛、签订进度考核责任书等方式细化工作举措,全面掀起大干热潮。过程中,挑战却接踵而至:汛期降水频繁、作业点广且分散、扬尘管控提级、高温限电导致沥青供应短缺……参建人员却从未退缩,他们积极抢抓晴好天气精心组织,在确保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与时间“赛跑”。仁和路、芳草巷等学校周边巷道均超预定节点目标时间,提前15天完成退围及路面恢复工作。

建设期间,项目部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每一个环节。隆冬时节,红灯笼沿着街巷次第悬挂,市场上挤满了采购年货的居民,2025年关的热闹氛围愈发浓厚。而此时,项目第六批次施工也迎来了最艰巨的挑战。面对冬季扬尘管控升级、交通主干道车流大等困难,为切实保障居民畅通的“春运”道路通行环境,项目团队迅速制定了“错峰施工、全员协作”的方案。除围挡喷淋及各种湿法作业操作进行降尘抑尘外,现场巧妙设置抑制扬尘帐篷,即作业人员在帐篷里进行砂浆拌合、切割等作业,大幅降低施工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经过团队的日夜奋战,在距离春节还有10天时,圆满完成了主干道的全面恢复通行,为居民们平安出行和返乡提供了交通保障。

创新破局,巧解地下“千千结”

项目团队始终秉持科技攻坚的信念,应对老旧城区改造中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与地质难题,坚定守护民生安全。

针对地下管线“家底不清”问题,项目部引入GER-10探地雷达等数字化探测设备,精准识别地下脱空区域、未知管线分布情况,为工程推进提供了可靠的科技支撑。建立了可视化管线数据库,彻底摸清地下脉络,实现“一张图”管理。

对松散稍密卵石层中浅覆土顶管施工的复杂工况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反复试验确定了超前注浆加固中的水灰比、注浆压力和凝结时间等关键参数,有效提升地层稳定性,保障施工安全与效率。最终凝练形成《老旧城区雨污管网改造施工技术研究》课题,同类老旧城区改造工程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开工至今,项目部申报发明专利2项,已取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1项。

在应对雨季沟槽回填质量控制的挑战中,项目QC小组开展《提高雨季复合地层排水管道沟槽回填压实度一次验收合格率》等专题研究。试验阶段,成员们克服强降雨和现场泥泞等困难,持续监测土壤含水率,系统采集沉降数据,两个月累计完成近百次试验。成果荣获四川省工程建设系统优秀质量管理小组Ⅰ类成果奖。

“既然要做,就做到最好。”项目负责人说道,“我们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乃至研究课题,总结经验,不仅是为了做好这个工程,更是为了以后的类似工程项目打好基础。”项目团队以不留任何一个死角、不留任何一个隐患、不妥协任何一点将就的态度,把工匠精神融入在项目建设的每一步,时刻不忘五局人的传统——干一个工程、树一座丰碑、造福一方百姓。

民生为本,筑起暖心“连心桥”

治水者,宜识天时,明地利,顺人心。

项目党支部始终将民生需求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师傅,你们要挖多久,会不会影响我们做生意啊?”“请放心,我们是分批次、分段打围施工,会尽快恢复路面。项目完工这门口也不容易积水了,对你们的生意也是好事!”各批次筹备前期,项目党员提前走访施工涉及的街道商户、周边小区及学校等区域,通过上门调研、张贴告知书等形式开展施工前宣传告知工作。全面收集群众对施工噪音、交通拥堵等关切问题的意见建议,以“顺人心”的决策回应百姓期待。

“平时我一个人,娃儿也没在身边,你们来看望我,还帮我检查电器、燃气这些,真的太感谢你们了......”社区独居老人李阿姨说着,眼角不禁泛起了泪光。项目党支部多次组织开展“共享单车归位”“社区环境清洁”“重阳节走访慰问”等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党员、团员青年走上街头,清扫地面垃圾、铲除公告栏小广告、擦拭整理共享单车,营造了整洁有序的街道环境。为独居老人们送去慰问品,并对家庭用电、消防等安全进行检查和知识科普,书写了企地共融、民心相通的温暖故事。

“民生工程”的温度更要传递给每一位一线建设者们。项目党支部始终将维护一线工友权益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切实守护工友们的“钱袋子”。广泛开展劳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普及活动,让工友们全面了解自身的合法权益,引导大家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法律诉求。在重大节假日前夕,组织开展一线慰问、健康讲座等活动,着力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工友们真切感受到了“五局温度”。

凭借对民生的坚守与对工程品质的追求,东升项目多次受到成都市质量与安全监督站、双流区行业主管部门及建设、监理等多方的一致好评。三年来,先后荣获“成都市绿色工地”“成都市工程建设领域安薪项目”“安全文明工地”“质量先进工地”等荣誉称号。

以生态“好水”激活城市发展“活水”。水电五局建设者们以匠心重塑“地下脉络”,不仅让雨水、污水实现有序分流,更增强了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也让“雨天看海”成为历史。畅通的地下管网,不仅是街巷间流动的命脉,更是连着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未来,一股股清流将持续汇入城市发展的脉搏,以可持续的方式,涵养生态、提升品质,让宜居与幸福悄然生长,让百姓们的生活清流环绕、向阳而生。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