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风雨筑脊梁
——记环北广西D2标项目冯尧

来源:三公司 作者:张巧玲 摄影: 张巧玲 时间:2025-05-25 字体:[ ]

钢筋水泥在他掌纹间蜿蜒流淌,汇聚成岁月之河。自青涩少年至霜染华发,冯尧以三十余载春秋,在工地的广阔舞台上,镌刻着平凡而壮丽的生命篇章。

工地春秋写华年

1992年,冯尧毅然决然地踏入了宝珠寺电站的工地,化身为一名砼工。彼时,他身形虽显瘦弱,但眼神中却闪烁着不屈与坚韧的光芒。面对生产副经理的疑虑:“小伙子,砼工活儿苦,你能撑得住吗?”冯尧以洪亮的声音坚定回答:“您放心,有的是力气!”

在宝珠寺电站的工地上,机器轰鸣,尘土遮天蔽日。初出茅庐的他,面对繁重的砼工任务,未曾有过丝毫退缩。从搅拌、运输到浇筑,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汗水与艰辛。混凝土的重负压在他的肩头,粗糙的工具磨破了他的双手,但他始终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晨曦微露,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亮工地时,冯尧的身影已穿梭其间;夜幕降临,繁星点点,他仍在工地上忙碌不息。“小冯,该收工了!”老陈的呼唤传来。“等我把这一车混凝土浇完!”冯尧头也不抬地回应。

在那些日子里,混凝土仿佛成为了他最亲密的战友。他熟知每一粒砂石的触感,洞悉每一袋水泥的特性。望着电站在自己与工友们的共同努力下拔地而起,冯尧的心中充满了自豪:“这大坝里凝结着我的汗水,一切都值得!”

1996年7月,冯尧转战大桥水库工地,继续从事砼工工作。尽管环境发生了变化,但他对工作的热情与敬业精神却始终如一。面对紧迫的工期与繁重的任务,他挺身而出:“放心,保证按时完成任务!”炎炎夏日,混凝土的热气蒸腾,他的衣衫被汗水浸透,又被烈日晒干,留下斑驳的盐渍;寒冬腊月,双手冻得通红,但他依然坚守岗位,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异国他乡守担当

2010年10月,冯尧迎来了人生的又一大挑战——远赴海外项目,负责工种车辆管理与拖车驾驶工作。面对语言障碍与陌生环境,他毫无畏惧。生产副经理将印有项目标识的安全帽递给他:“这工作可不简单。”冯尧接过安全帽,轻轻拍了拍反光条:“我能行!遇到困难就想办法克服!”转身时,口袋中露出一角英语小册子,那是他为新挑战所做的准备。

那日近午,暑气正盛。当地工人班长气喘吁吁奔来报告,称一辆卡车侧翻。他心头一紧,边快步往现场赶去,边连声急切询问:“人怎么样?有没有受伤?” 待得知人员并无大碍,高悬的心才略略放下。

抵达现场时,一幕景象令人咋舌 —— 宽敞的工地道路足有12米宽,一辆卡车却如中了邪般,直直侧翻进了路边排水沟。车身歪斜着,车轮还在空转,泥浆溅得四处都是。再看那司机,竟好整以暇地坐在路边,神态自若,仿佛侧翻的不是他的车,只是一场无关紧要的闹剧。

这般“精准入沟”的操作堪称荒诞离奇。要知道,在12米宽的平整路面上,寻常司机连偏离车道都唯恐避之不及,他却硬生生把卡车开成了“排水沟观光艇”。当冯尧目睹这幕闹剧时,怒火轰然窜上后颈 —— 这哪是驾驶失误,分明是拿安全红线当橡皮筋肆意拉扯!

他强压火气用当地话厉声训斥,司机却咧着嘴笑出满口白牙,仿佛翻进沟里的不是卡车,而是别人家的玩具。更让人血气上涌的是,对方竟挠着后脑勺振振有词:“是阿拉(伊斯兰教所信仰的神的名称)让车轮拐向水沟的。”这句话像火星溅进汽油桶,瞬间点燃了冯尧的怒火。他直接从工作夹里抽出罚单进行罚款。司机当场跳脚,质问罚款依据并威胁要告上法庭。冯尧正色道:“这是阿拉的旨意。你们的神还让我告诉你 —— 立刻开除。”最终,司机哑口无言,接受了罚款与解雇的处理。

在异国工地上,冯尧以近乎苛刻的严谨守护着安全底线,用中国工匠的铁血原则,在制度与文化的碰撞中,书写着责任与担当的注脚。

2021年6月,冯尧来到环北广西D2标项目,担任生产管理施工员。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毅然搬进了简陋的活动板房。面对同事主动提出改善住宿条件的建议,冯尧爽朗一笑,摆摆手说:“只要能把项目管好,住哪儿都一样。”他每天坚守在工地,尤其是夜晚,主动承担夜班工作。打着手电筒在工地上巡查,密切关注着每一个施工环节。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即采取措施解决。

在工作中,他对物资调配尤为重视。遇到物资短缺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协调:“赵主任,这批钢材必须尽快采购,否则会影响施工进度!”

年后复工时,项目厨师尚未到位,大家的饮食成了问题。冯尧毫不犹豫地走进厨房:“我来炒几个家常菜,大家先将就着吃!”虽然厨艺不算精湛,但每一道菜都饱含着他对工友们的深情厚谊。

从1992年至2025年,他把自己拧在工地上,成为千万建设者的缩影在岁月的长河中,他的故事或许平凡无奇,但却闪耀着最耀眼的光芒,激励着无数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与奋斗。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