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梁架起民心路
——写在雄商高铁站前八标项目全线架梁任务收官之际

来源:二公司 作者:李伯杭 摄影: 李伯杭 时间:2025-05-23 字体:[ ]

5月22日,雄商高铁站前八标施工现场,随着最后一榀重达近700吨的箱梁稳稳落位,欢呼声如春雷般响彻冀鲁大地。至此,标段内914孔箱梁架设任务全面告捷,13座连续梁同步贯通,这条串联华北平原的“钢铁长龙”正式挺起脊梁。

从寒风刺骨的深冬到春意萌动的复工季,水电五局建设者以热血破坚冰,用匠心筑通途,在33.465公里的战线上,书写了新时代铁路建设的壮美篇章。

迎寒而上:扛起“铁军担当”

雄商高铁站前八标作为水电五局首个独立自主中标的高铁项目,是“难啃的硬骨头”——桥梁占比超94%,施工区域横跨两县六镇,涉及30余个村庄。914孔箱梁架设、13座连续梁合龙的双重任务,如同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面对极寒挑战,建设团队创新采用智能化温控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自动调节,确保混凝土强度达标;同时优化架梁工序,将单日架梁效率提升至6榀,在冰天雪地里创出“热乎速度”。

征迁协调更是难上加难。架梁通道穿越村庄密集区,机械轰鸣与百姓生活难免碰撞。党员干部带头成立“民生服务队”,白天蹲守工地协调施工,晚上入户讲政策、听诉求,化解矛盾。“咱修的是高铁,更是人心!”项目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建设者们的初心。

智造赋能:新质生产力“破局开路”

在这场攻坚战中,传统基建与新技术深度融合,成为破题关键。项目部依托电建集团重点课题及中施企重点课题《大型铁路梁场规划建设及预制一体化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落地数字化施工管理系统,通过“AI预警识别”实时监控施工风险,用“电子眼+喊话系统”替代人工监督,从源头遏制安全隐患;架桥机加装定位系统,让重达百吨的箱梁落位精度控制在毫米级;线上线下进度管理系统,通过AI分析预测进度情况,施工过程动态模拟、关键节点动态跟踪、滞后节点预警功能“云端在线”。

最让老铁道兵豁然开朗的是“桥面系作业配合运梁车”难题的破解。由于桥面空间有限,传统情况下信息不对称,时常发生运梁车通行不畅的情况,项目团队通过智能AI技术模拟推演,创新调度方式,提前获悉不同时间线的作业情况,精准施策合理调度,有效压缩了工期,提高了施工效率。“以前靠人盯人,现在靠‘最强大脑’!”架梁工人王师傅展示着手机上的特种装备动态检测系统,笑得自豪。

这些变革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新质生产力在传统基建领域的生动实践。据统计,智慧化手段助力项目节约工期15%,降低能耗20%,真正实现了“向创新要效率”。

匠心筑梦:平凡中的“非凡答卷”

在高铁建设者眼中,每一榀箱梁的架设都是“云端绣花”。从梁体出厂前的“全身体检”,到运梁车厘米级精准定位,再到架桥机“穿针引线”般的吊装落位,百余道工序环环相扣。

连续梁施工更是“刀尖起舞”。在跨越京九铁路的转体施工中,万吨梁体需在40分钟内旋转33.85度,与既有线路“无缝对接”。技术团队运用数字孪生技术预演施工全程,通过传感器实时校正姿态,最终实现中线偏差不足2毫米的奇迹。“这精度,相当于给京九线‘绣花边’!”工人们的比喻里透着豪迈。

这些成就背后,是无数平凡人的坚守:测量员小张在桥面系一站就是数小时,睫毛结满冰霜;电工老赵冒着风雪检修线路,脸蛋冻得通红;后勤组每天往返制架现场,把热乎饭菜送上桥面……“架的不是梁,是老百姓盼了半辈子的路!”工棚里的这句朴实心声,成了最动人的战斗号角。

长虹飞架:通向未来的“幸福纽带”

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雄商高铁八标段宛如银色巨龙,横卧在返青的麦田之上。这条北接雄安、南联商丘的交通大动脉,未来将使两地通行时间从5小时缩短至2小时,沿线2000万群众将迈入“2小时生活圈”。

站在贯通的高架桥上,技术员小王捧起一抔黄土:“这下面埋着我们的汗珠子,也种着老乡们的盼头。”不远处,预制无砟轨道队、智能铺轨机组已整装待发,建设者们即将转战新战场。他们知道,当第一列高铁呼啸而过时,钢轨的震颤将是这片土地最动人的心跳。

春风吹过冀鲁平原,新建的桥墩间已冒出点点新绿。这条用汗水浇筑的钢铁通途,终将成为人才奔涌的通道、产业升级的跳板、乡村振兴的引擎。而建设者们风雪中冻红的脸庞、深夜里闪亮的头灯,都将化作钢轨下的基石,托起新时代的中国速度。

党旗飘扬:风雪中的“暖心战歌”

急难险重处,总有鲜红党旗猎猎生风。项目党支部将“党员责任田”划到每个桥墩:老党员带着青年党员连续盯守箱梁制架,夜幕降临仍坚守岗位;青年突击队研发“智能调度系统”,让运梁效率提升30%;后勤党小组把清凉解暑的绿豆汤舀进工人的保温杯,让在外务工的兄弟姐妹们也能体会到家的温暖。

2024年春节前夕,一场暴雪突袭工地。凌晨时分,多名突击队成员自发集结,顶着狂风清理箱梁制架通道。铁锹与冰雪的撞击声中,安全帽上的头灯汇成星河。“早一天通车,乡亲们就早一天享福!”项目的冲锋号,化作清晨架桥机的轰鸣。

这份精神感染了整个团队:四川籍工人老杨将返乡探亲延期三次,电建夫妻投身雄商建设,在本地相夫教子……“等项目通车,咱们坐自己建的高铁回家!”这句朴素承诺,在工地上传唱成诗。

从第一榀箱梁架设到全线贯通,雄商高铁八标的水电五局人用行动诠释:所谓奇迹,不过是平凡人的执着相加;所谓通途,始终是通向民心的道路。当未来列车飞驰而过,山河会记得——有一群普通劳动者,曾在这里为千万人的幸福,拼尽全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