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砻江的风裹挟着高原特有的凛在筑梦途中携手同行——记3000米海拔两河口安全整治项目施工团队冽,掠过海拔3000米的两河口水电站。这里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的百分之七十,紫外线在每个人的脸颊刻下深浅不一的印记。在这片兼具壮美与艰险的土地上,一支平均年龄仅28岁的施工团队,正以青春为笔、以汗水为墨,在两河口安全整治项目的筑梦征程上,书写着“小我融大我”的奋斗篇章。
青春攻坚:在论证中打磨“最优方案”
“项目的核心硬骨头,就是进水口混凝土盖板拆除与钢盖板安装。这就像是在跳动的心脏旁边进行精密操作,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项目负责人田原林的话,点出了团队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完美可行的施工方案就显得尤为的重要。进水口区域下方,是电厂的核心发电设备,它们必须24小时不间断运行。传统的大型机械作业方式在此完全行不通,巨大的振动、飞溅的碎块或吊装过程中的丝毫偏差,都可能对下方精密、高压的设备造成致命破坏,导致机组非计划停运,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如何在不影响电厂正常发电的前提下,安全、高效地将数百块沉重的混凝土盖板吊离,将预制好的钢盖板精准安装到位,成为了横亘在项目团队面前的一道“卡脖子”难题,也成为了项目技术负责人心头最重的石头。面对挑战,项目部技术团队没有蛮干,而是选择了用科学与技术开路。一支由技术负责人亲自带队,工程部精锐技术人员组成的攻关小组,扎根现场,开启了一场“白加黑”的攻坚战。
白天,他们是现场的“侦察兵”。在嘈杂的环境中,他们手持精密测量仪器,对每一块待拆除的混凝土盖板进行“体检”:长度、宽度、厚度、预估重量,以及最关键的——与下方运行设备的精确距离。每一个数据都被反复核对,确保毫厘不差。他们需要摸清每一块盖板的“脾气”,为后续的“量身定做”吊装方案打下坚实基础。夜晚,他们是办公室的“建模师”。白天采集的海量数据,在夜晚被输入电脑,转化为直观的三维数字模型。技术人员们在虚拟空间中,一遍又一遍地模拟吊装全过程:吊点设在何处?钢丝绳选用多长?起重机臂如何回转才能避开所有障碍?新盖板的安装顺序如何最优?每一个环节、每一种可能的风险都在数字世界里被反复推演和论证。
“我们必须确保,在实际操作中,吊起的盖板如同穿越雷区般,沿着我们规划的唯一安全路径移动。”正在绘制模型的技术员这样形容。
通过这种“现场+桌面”、“实物+虚拟”的闭环工作模式,一套集成了专用吊具设计、分块吊装路径模拟、全过程风险预控的精细化施工方案最终成型。实现“拆一装一”的流水化作业,最大限度压缩高风险作业时间,确保工程进度与安全万无一失。
火线防控:在风险中筑牢“安全防线”
施工期间,甘孜州雅江县突发森林火灾,让动火作业安全管控瞬间升级。“项目现场有大量焊接、切割作业,一旦出现火情,后果不堪设想。”安全负责人王晓晨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启动特殊时期安全管控预案。这支年轻团队迅速行动,用“铁腕”措施筑牢安全防线。
动火审批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责”制度,每一次动火作业前,都要由安全员、技术员、监护员、网格员四方共同检查作业环境,配备专属灭火器材和应急人员。王晓晨带领安全组制作了“动火作业安全流程图”,贴在每个作业点的显眼位置,还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全员开展消防应急演练。每天带着森林防火“快反”小分队对各个动火点位进行实时监管,秉承着“多走一步,就多一份安全保障”的信念,小分队人员日平均步数达2万步以上。
针对项目点多面广的特点,团队创新采用“分区管控+党员包保”模式,将作业区域划分为3个安全责任区,每个区域由一名党员骨干牵头负责。在钢盖板焊接作业高峰期,党员突击队带头实行“双人监护”制度,一人操作、一人紧盯焊渣落点,确保火星不落地。火灾期间,项目现场累计完成动火作业136次,均实现“零隐患、零风险”,得到业主安全部门的高度认可。
筑梦收官:在同行中书写“青春答卷”
“擂响冲刺鼓,打胜收官战!”随着最后一块钢盖板安装就位,两河口安全整治项目迎来了关键节点。此时,团队已经在高原上连续奋战了120天,不少人晒黑了、瘦了,但眼神却愈发坚定。当电厂机组运行参数显示一切正常的那一刻,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年轻人们相拥而泣。
项目建设期间,团队不仅圆满完成了进水口盖板更换任务,更实现了施工与运行的“无缝衔接”,未对电厂生产造成任何影响。经第三方检测,钢盖板安装精度误差控制设计要求内,各项指标均达到业主验收标准。“这群年轻人用专业和担当,为两河口水电站的安全运行添上了重要一笔。”业主单位在项目验收会上给予了高度评价。
回首这段筑梦征程,有技术攻坚的彻夜不眠,有协同配合的默契十足,更有风险防控的坚守不渝。26岁的小王在日记中写道:“在3000米的海拔上,我懂得了‘同心筑梦’的意义——不是一个人的光芒万丈,而是一群人的携手同行。”
雅砻江的风依旧吹拂,两河口水电站的灯火愈发璀璨。这支年轻的施工团队,用智慧攻克难关,用担当化解风险,用奉献诠释初心,在高原大地上书写了属于他们的青春答卷。他们的故事,是无数水电建设者筑梦征程的缩影,更是“小我融大我”的生动诠释。在未来的道路上,他们将继续携手同行,在更多建设现场绽放青春光彩,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生力军力量。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