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兄弟的地下长征
——记市域(郊)铁路成眉线成都段首个盾构区间贯通背后的"黄金搭档"

来源:二公司 作者:陈翔 时间:2025-04-16 字体:[ ]

         4月13日下午,成眉线建设现场一片欢腾。随着“江源二十一号”盾构机刀盘破桩而出,市域(郊)铁路成眉线成都段土建1工区首个盾构区间顺利贯通。

在欢呼的人群中,盾构生产负责人杜泽东正在视频连线技术负责人张雄伟,分享此刻的胜利喜悦。

这对并肩作战多年的“黄金搭档”,再次用专业与坚守书写了五局“江源牌”盾构的新篇章。

张雄伟,80后,从事盾构工作10年,成眉盾构项目技术负责人兼秦皇寺工点负责人,近期因南排工程需要调离成眉盾构项目。

杜泽东,80后,从事盾构工作19年,成眉盾构项目生产负责人兼官塘工点负责人,在张雄伟调离后扛起两个工点的重任。

从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19号线到如今的成眉线,两人并肩作战多年,是互相扶持前行的兄弟。

绝境之中的技术突围

“雄哥,这次咱们遇到硬茬了。”2024年,在盾构始发前的技术交底会上,杜泽东指着地质勘探报告皱紧了眉头。1822米的区间80%段落地层为中风化泥岩与砂岩互层,还要穿越微瓦斯区段和6个重大风险源,其中还有成花铁路哨楼山双线桥的三个桥墩。

“这些还不是最头疼的,咱们还要面对狭窄场地这些始发麻烦,先把盾构机发出去才是关键。”

“江源二十一号”盾构机是成眉线成都段土建1工区首台始发盾构机,但开局就遇到施工手续办理、环保管控严格,红线征地周期长,现场结构施工对盾构进场影响极大等问题,下井节点要求难以满足。

怎么样优减场地高效利用,提高生产效率,成为了张雄伟和全体盾构技术人的一大难题。面对此困境,张雄伟认真分析、科学判断,最终采用“分体始发、反向始发”的方式,把3处盾构始发场地优化为2处。将红秦盾构井、官煎及出入段线3处始发场地调整至秦皇寺站、官塘站两处始发,减少了设备投入和建设规模,节约了大电供应规模16.5%,提高了场地综合利用率25%。确保了5台盾构机年度始发的整体目标,全力扭转始发场地提供条件困难的情形。

张雄伟还与多方联合洽谈,采用4号台车分体始发,配置台车侧向转渣皮带跨线出渣的方式,克服了土建交叉作业、渣土及管片跨线转运的极大困难,辅以永安基地作为大后方全力保证物资供应,确保首台盾构机顺利始发。

与时间赛跑的盾构速度

“今日目标拼装10环,完成晚餐加鸡腿!”每天早上7点半,杜泽东雷打不动的早班会准时开始。这位有着19年盾构施工经验的“老兵”,把标准化管理带到了工地每个角落。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工序的“救命时间”——最早和最晚完成节点。

不管是平时督促生产,还是面对各种检查观摩,杜泽东总会跑遍工地的每一个角落,把任何一个细节都不遗漏。

“食堂健康证还没上墙,不要忘了。”

“电箱上面的记录呢?怎么没写?”

“库房门口怎么还堆了杂物?做事情要有收拾。”

虽然都是小事,但杜泽东从未对其忽略。经常晚上10点多还能在工地上看到他疾步而行的背影。

他的“急”源自他的“拼劲”,早在18号线工作时,杜泽东就有七点巡视工地现场的习惯,询问白班与晚班值班人员交接情况后,他在食堂匆匆拿个馒头夹点咸菜便又开始去现场;中午和晚饭经常错过饭点,于是总会让食堂留一份盒饭,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吃。

当时跟杜泽东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都知道,他手头只要有事情就会连忙去处理,盒饭也总是在办公桌上放凉了才吃。开会第一个到,吃饭最后一个到,这是大家对他最多的印象。

“进度就是信誉,履约就是生命。”这是杜泽东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带领下,“江源二十一号”在掘进期间创下了单日掘进19.5米、月进尺359米的骄人成绩。

但这位“铁血指挥官”也有柔情一面。每次重大节点完成后,他都会自掏腰包请兄弟伙们吃饭,离营地不远的柴火鸡是他最喜欢带队庆祝的地方。

冰与火的默契配合

技术派的极致追求遇上实战派的雷霆执行,当张雄伟在图纸上推演0.1毫米的精度时,杜泽东正带着工人在油污与泥渍里冲锋。但只要盾构机姿态发生一丁点异常,张雄伟跟杜泽东就会不约而同的出现在监控室日以继夜地盯守,这是属于他俩的默契,也是所有五局建设者都拥有的责任心。正是这种互补的“双螺旋结构”,让“江源牌”盾构既能绣花般精细,又能开山般勇猛。在这对"冰与火"搭档身上,闪耀的是中国基建狂飙突进的力量光芒。

“我们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杜泽东这样形容他们的关系。

2025年初的一个傍晚,张雄伟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出发去杭州南排工程,杜泽东出现在了办公室门口。“说好的成眉线顺利贯通时庆祝的,现在只能提前庆祝你在新的岗位上再创辉煌了。”

在大家跑调的歌声中,两个中年汉子以茶代酒,所有的疲惫都化在了杯中。

回想起始发的那一天,两人并肩站在始发井前,脚下是蓄势待发的钢铁巨龙,面前是正在崛起的天府都市圈。

“等通车那天,咱们坐首班车去眉山吃东坡肘子。”杜泽东咧嘴一笑。

“行啊,不过得先把5台盾构机都干漂亮了。”张雄伟笑着回应。两人的笑声融入机械的轰鸣,这是属于中国建设者的奋斗交响曲。

在这对“黄金搭档”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基建的力量源泉。张雄伟代表的“工匠精神”与杜泽东体现的“铁军作风”,就像盾构机的两条轨道,共同托举起中国建造的速度与品质。

按照计划,成眉线将于2026年全线通车。届时,成都至眉山的通勤时间将缩短至30分钟,每年带动超千万人次客流,为成德眉资同城化按下“加速键”。

届时,成眉线上列车飞驰而过,张雄伟、杜泽东的名字也会与轨道上的螺丝钉一样,深深的扎进这片土地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