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水激,翠色峰叠。10月18日,昌波水电站金沙江截流顺利完成。
此时,金沙江刚刚褪去汛期的浑浊,犹如一条蜿蜒飘飞的玉带,裹挟着高原雪山的势能倾泻而下,水流撞击着两岸岩壁,迸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仿佛大自然最原始的力量被唤醒。陡然一道天堑拔地而起,迅猛的江水来不及闪躲,迎头撞去。霎时间,极具冲击力的金沙江像一匹被套上缰绳的野马,江面骤然收束,“被迫”向人类展示它的包容与慷慨,在人类面前改道而行。这便是由水电五局承建施工的昌波水电站大江截流上游围堰。
昌波水电站位于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交界的金沙江上,是金沙江上游干流梯级规划“一库十三级”中的第十一个梯级电站,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工程规模为大(2)型工程,电站采用混合式开发。正常蓄水位2387米,相应库容0.167亿立方米,调节库容0.081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826兆瓦,年发电量43.55亿千瓦时。电站建成后,可节约标准煤1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9万吨,对推动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谋定而后动:磨刀不误砍柴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闻名遐迩的大江大河,金沙江的水流湍急、河床深厚,给施工带来了极大挑战。想要在这样大江大河上进行截流,首要的便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截流方案。”项目总工程师介绍道。
为确保大江截流顺利实施,水电五局超前谋划,科学组织。通过对两岸及河床的地形分析,并结合流量、落差、流速等水文条件,反复优化施工方案,加强技术攻关与资源配置。同时,通过精准测量、模型推演与多轮实战演练,全面掌握水文规律与地质特性,夯实围堰施工的技术基础。
在方案优化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种可能出现的工况和风险因素,制定了详细的应对措施。同时,组织行业内资深专家对方案进行全面评审,从专业角度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确保截流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经过多轮的优化和评审,最终确定采用单戗堤双向立堵截流方式,为“大江截流”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力而合众:人心齐则泰山移
方案落定,便是实施。
“必须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精准到位,驻点的现场管理人员要全时段值守,动态掌握施工进展,以便及时调整施工策略以应对突发情况。”截流施工前,项目部召集全体人员进行“战前”动员和精细分工。
“渣场调度协调由刘金刚、王燊和邵本胜三人负责,贝雷桥处由李昌杰负责疏散指挥、1号施工支洞口及215过道由刘飞能、王旭负责......”
“项目办公室做好通勤车辆调配及人员餐食、饮用水保障工作。”
“各个面上的负责人对所在区域的人员、设备、资源保障及调配工作副总责。”
从卸料指挥、交通疏散、道路清障、洒水降尘的现场作业,到通勤车辆安排、送水送饭等后勤工作,整个截流施工现场犹如一个巨大的棋盘,每一名人员、每一台设备都像是棋盘上的棋子,被精准地调配和安置。
通勤车辆按照既定路线和时间有序运行,确保人员能够及时、安全地抵达每一个作业面;交通疏散指挥人员站在关键路口,有条不紊地引导着车辆和设备,保障交通的顺畅;道路清障人员迅速清理运输路段障碍物,疏散故障车辆,为施工开辟出畅通无阻的道路;洒水降尘设备循环在各个作业面进行洒水降尘,有效减少施工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整个施工现场秩序井然,高效运转。通过科学管理和精细施工,最终实现了“大江截流”的圆满成功。
汇流以成洪:千军万马战激湍
“最后合龙施工从明天上午九点左右开始,一旦开始,所有人员、设备必须全力以赴,保证装卸、运输、抛投衔接有序。”截流前一晚,项目生产副经理兰文亮做了最后的“战前”动员。
翌日凌晨7时,天色拂晓,江风呼啸。渣场上,操作人员熟练地驾驶挖掘机、吊车将渣料、大石以及混凝土四面体等抛投物装至自卸车上;自渣场到戗堤围堰路上,数十台自卸车早已装满石料排成长龙,只等指令下达,便发起对龙口的最后决战;左右岸堤头上,推土机、反铲严阵以待,发动机的轰鸣同咆哮的江水声交相辉映。
九点三十分,一道令人振奋的声音从现场所有人的对讲机中传出:“合龙开始,各点位指挥员指挥设备车辆有序进入堤头”。指令下达,“钢铁洪流”随即启动。进场、倒车、卸料、回弯,所有动作一气呵成,一车车石料被精准抛投至龙口位置。
从右岸渣场到戗堤围堰,短短几公里的路上,上百台套设备组成的‘钢铁长龙’辗转腾挪,翩翩起舞。随着最后一车石料精准抛投,历时14个小时,总共抛填石料超过2.66万立方米,龙口缓缓闭合,欢呼声从两岸堤岸同时响起,现场总指挥举起对讲机宣布:“大江截流成功!”
竞渡金沙,激流震荡,进击的水流声在峡谷间回响不绝。随着截流成功,奔腾之水驯服地沿着导流隧洞喷涌而出,激起层层白浪。在这蓝天碧水间,水电五局建设者们正以智慧与汗水书写着绿色能源的新篇章。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