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杏林湾,碧海蓝天,水鸟翩跹,点点绿岛点缀其间,一旁,厦门市最大的鸟类栖息地建设正酣,即将为这座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增添新风景。
项目顺利推进,党建引领功不可没。开工建设两年多来,杏林湾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坚持强化党建引领服务保障作用,推动党建工作与项目建设深度融合,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发挥在项目建设上,以“党建红”赋能“生态绿”,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
从“入脑”到“入心”,“一条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大面积覆盖的青草地、干净整洁的施工道路、不断运作的喷淋系统……不同于人们印象中尘土飞扬、机器轰鸣的建筑工地,杏林湾项目的施工现场一切整洁有序。
杏林湾作为厦门集美区“城市客厅”,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集美新城的宜居宜业品质。扛起生态环保责任,项目部党支部坚持在深学细悟中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将“厦门实践”融入“三会一课”、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中,通过理论学习、交流研讨筑牢绿色发展理念根基,引导全体参建者共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深化现场环保施工,还景于城,添绿于民,坚决不让绿水青山“变色”。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日常,项目党支部参与当地植树节活动,用草花装点城市绿化;联合当地社区共同清理道路垃圾,用劳动守护家园;与厦门市观鸟协会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关注施工现场鸟类动态。建设者们自觉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义务宣传员,“共建绿色家园”的共识在悄然凝聚。
将绿色发展理念践行于工程建设,项目部以“党建+标准化”为抓手,施工现场布置、施工作业严格执行标准化实施方案,精细化控制扬尘、噪音、污水等,辅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强现场管理,实现施工管理规范化、质量管理精细化、场容场貌秩序化。施工期间,适宜的栖息环境吸引了大量白额燕鸥在工程形成的临时沙洲上栖息繁殖,观测到的数量相较往年多了一倍。为保护鸟类繁育,工程主动按下“暂停键”,划定保护区、暂停施工,并对工程建设者加强宣传教育,减少人为干扰。
从融合到促进,“一盘棋”汇集绿美力量
下好党建、业务“一盘棋”,项目党支部坚持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服务中心大局,彰显使命担当。
攥指成拳,攻坚克难。为强化项目一线战斗堡垒,项目部着力搭建“1+N”组织架构,形成以项目党支部为枢纽,其他参建单位、周边社区、政府部门党组织为结点的党建联建体系,实现党组织之间的“合纵连横”。近两年,通过主题党日联建、业务工作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建立起高效协作平台,合力克服了协调难度大、相关技术不够成熟等问题,攻克了淤泥中垃圾较多施工降效严重、鸟类栖息地围堰泥浆搅拌墙施工平台无承载力等技术难题,有效助力工程推进。
集智赋能,科学施工。水底底泥生态情况如何?哪些水生植物能更好地在杏林湾中生长?如何让工程更大程度发挥生态效益?为了回答这些疑问,做到“胸有成竹”,项目部在“党建+科研”工作机制的推动下,建立学习式、联动式、交流式党建活动模式,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开展生态本底调查、底泥检测等多项专题研究,为工程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助力科学施策,提升治理成效。
从共建到共享,“一股劲”绘就和美“同心圆”
“现在露出水面的部分就是鸟类栖息地建成后的形态吗?”
“鸟类栖息地以后可以上岛参观吗?”
“工程预计什么时候完工?”
鸟类栖息地施工现场,项目部管理人员正一一解答居民们提出的问题。在六五环境日当天,项目部将四十余名周边居民“请进来”,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工程建设内容、意义,面对面答疑解惑,增进居民对工程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进一步提升居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大家积极参与杏林湾生态环境保护。
由于工程建设时间较长、施工范围广、周边人口密集,施工建设的社会影响被进一步放大。生态工程造福于民,但如何真正做到顺民意、得民心,是贯穿工程建设始终的一个重要命题。项目部以党建联建破题,携手周边社区党委签订联建协议,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向服务”的党建共同体,经常性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参与社区环境整治、走访慰问、爱心帮扶等活动,践行社会责任,提升居民认同感。架起“连心桥”,在社区党委的协助下,项目部组织社区居民座谈会、张贴公告、发布信息,把工程交代得明明白白,同时社区党委发挥沟通纽带作用传递居民意见,形成良性的双向反馈机制,将质疑和不满转化为理解和支持。
党旗所指,行动所向;绿之所至,心之所系。杏林湾项目党支部秉承着“守一方水土、美一方家园”的初心,让杏林湾在“党建红”与“生态绿”交织中,绘就“水清岸绿”的美丽画卷。未来,杏林湾项目将持续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为助力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刻下坚实的五局印记。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