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璧山停车场出入段线高边坡支护节点顺利完成,标志着由公司承建的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土建工程所有超危大分部分项工程全面完成。在这条串联城市脉络的交通“主动脉”上,建设者们正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工程做最后的精雕细琢,为全线贯通奠定坚实基础。
破局 于群山之中立根基
2022年初,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项目首根桩基顺利开钻,成为全线首家启动实体施工的单位,正式拉开建设大幕。然而,在这振奋人心的开局背后,是建设团队面对的重重考验。
项目启动之初,便遭遇施工用地交付滞后、山城复杂地质条件制约、工期紧张等诸多挑战。为突破困局,项目部联合各参建单位主动出击,积极协调,以实招硬招全力创造施工条件。在各方支持下,团队科学策划、优化方案,逐一攻克前期障碍。
开钻当日,施工现场机械轰鸣、秩序井然。作业人员严格遵循技术规范,精准操作,确保桩基施工质量稳固。首桩的成功实施,不仅为全线实体工程按下“启动键”,也极大提振了全体参建人员的信心,更以先行先试的实践,为后续标段积累了宝贵经验,展现出团队“破局开路、扎根山城”的决心与能力。
攻坚 在云端之上舞分毫
2024年末,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璧山站~虎溪站区间高架段迎来关键节点——(56+56)米双幅T构梁历时52分钟,顺利完成转体施工,与主线桥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
该区间高架段作为正线首个区间及高架段,左右线分修,长度均超千米。施工过程中,双幅T构上跨既有轨道交通1号线尖璧段高架桥,技术难度高、安全风险大。项目采用先挂篮对称悬臂浇筑、后转体合龙的工艺,单幅转体重量约4500吨,使用50000千牛级球铰,双幅顺时针转动约24度,于夜间利用既有线“天窗期”作业,严格控制转动速度,确保运营线路安全。
转体前,技术团队编制专项方案,BIM小组开展可视化模拟与施工预演。施工中,采用智能连续千斤顶牵引系统,精准控制转动过程,并通过点动调整实现毫米级就位。同时,联合第三方监测单位对梁体姿态、轴线、高程等参数实时监控,确保转体全程安全可控。此次转体的成功,不仅为后续桥梁施工积累了经验,也为全线顺利推进筑牢技术根基。
创新 聚数字之力解密码
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土建工程的建设历程,亦是一条以数字化驱动创新的突破之路。项目团队秉持发展非传统业务的使命,以打造城市轨道交通精品工程为目标,在“新基建”浪潮中不断提升精细化与精益化管理水平,推动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深度融合。
在《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土建工程多要素数字化管理》项目中,团队依托数字化平台与设计手段,实现施工场地标准化建设、技术交底、安全质量进度管控、信息化管理与数字化移交等全流程协同。在BIM模型应用、复杂工艺模拟、三维可视化交底等方面成果显著,形成“BIM专员+远程控制”联动管理体系,实现模型对施工的有效指导。
通过三维建模,项目团队清晰展示出入段线与璧铜线的空间关系,辅助排查安全风险;结合现场实际进行吊装模拟,优化设备布置;并借助BIM技术开展施工图三维审查,预测多专业协同问题,重点攻克转体桥等施工难点,提前化解安全质量隐患。
2023年,该项目荣获第三届“优智杯”智慧建造应用大赛一等奖,充分彰显了数字化管理在现代工程建设中的实践价值与引领作用。
从首桩破土到转体合龙,从图纸规划到数字化建造,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的建设者们以毫米级的精度把控质量,以创新突破技术壁垒,用智慧与实力诠释了新时代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如今,站在桥面远眺,一桥飞驰于山城褶皱之间,这条“钢铁巨龙”不仅将进一步完善都市通勤网络,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见证着山城轨道交通的奋进历程。
一桥飞虹跃山城,一路通途向未来。在收官攻坚的关键阶段,建设者们继续以拼搏之姿、工匠之心,为重庆市民交出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