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治水魂,今朝谁亮剑?征衣未解的电建人,再踏新程!
从钱王射潮的传说到苏白名堤的实迹,杭州的水利史诗从未停笔。如今,面对当代杭州城西水患的新考,一支承载着近七十载治水基因的铁军——水电五局南排项目建设团队,已踏入西湖以西的地层深处,将开启一场守护“人间天堂”安澜的现代深潜。
大地为证,钢铁轰鸣。6月30日,由水电五局担当主力施工任务的国内首个超大直径城市深埋特长排涝隧洞——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西部通道(南北线)工程北段,迎来里程碑时刻。直径12.1米的“先行号”盾构机昂然始发!这条深埋55米、总长17.94公里的“地下蛟龙”,承载着浙江“千项万亿”的重任,剑指排涝工程规模与技术难度之巅。南排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刘轶,华东院副总经理朱鹏,水电五局副总经理王英俊与参建各方,共同见证五局铁军驱动“国之重器”,正式向5.08公里复杂地质隧洞发起攻坚。
精控毫米,智防千钧
面对深埋、超大直径带来的严苛挑战,项目团队将毫米级的精度控制与全方位安全保障置于首位。
此次始发的“先行号”盾构机,整机长90米,总重2500吨,开挖直径12.1米,主驱动装置重215吨,刀盘重280吨,其技术参数在国内同类装备中稳居前列。
在地下60米掘进施工,对精度的要求堪比精密仪器安装。项目团队引入“双螺旋激光校准系统”,可将盾构机轴线偏差严格锁定在3毫米以内,管片拼装误差小于2毫米。在细节之处更显用心,项目部严格对28天龄期试块进行恒温恒湿养护,对盾尾同步注浆压力根据实时地质数据动态调整,在始发井止水帘幕中采用了三重密封工艺、管片接缝防水条要经过10万次拉伸测试、渣土改良用的泡沫剂需要通过环保认证,这些都为工程顺利始发构建起了全方位的质量保障。
施工安全的核心在于精准掌控地压与风险。数字化指挥中心大屏上,32个传感器实时回传“先行号”关键数据,确保土压平衡系统误差控制在5千帕之内,瓦斯浓度稳定在0.01%以下。始发前72小时,团队密集开展了十多轮全流程模拟演练,针对渣土运输、设备故障等制定了详尽预案并实操验证。面对地下空间狭小、吊装角度受限的难题,通过三维建模预演、地基加固和多层级安全交底,实现了215吨主驱动装置与280吨刀盘的毫米级精准落位,安全可控。
链筑万责,智创十方
支撑起“先行号”庞然之躯的,是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与锐意进取的创新实践。
“从图纸到实体,参建各方的责任链容不得半点松动。” 项目经理曹龙滨的话语,道出了共同的信念。当“先行号”盾构机完成组装,其庞大的机身更是凝聚着责任与担当。在始发前,设计单位对BIM模型进行了多次优化,监理单位对每一份质量签证严格审核,项目施工团队则在60多天的坚守中完成了约1.2万个盾构机零部件的调试,真正形成了全流程紧密衔接的责任闭环。不仅如此,在项目动员大会上,各单位还签署了“责任承诺书”,将施工任务细化到每日进度、每周考核,明确主驱动装置安装、刀盘吊装等关键环节责任到人,确保事事有人抓、环环有人管。
为应对杭嘉湖地区复杂地质,盾构机刀盘配置16把可更换式滚刀,结合智能注浆系统,灵活适应多变土层。指挥中心的三维可视化平台实时显示盾构姿态与地质信息,激光导向系统数秒更新数据,帮助项目施工人员提前预判地层变化,实现从“事后处理”到“事前调控”的转变,显著提升掘进效率,降低环境影响。
精管细耕,水润民生
工程的终极目标,在于筑牢城市“地下生命线”,泽被万家灯火。当“水光潋滟”成为常态,“沧海桑田”的坚韧化作守护之力,惠泽一方百姓便是最深的承诺。
网格聚力,红色引领。工程启动之初,水电五局便联合参建单位,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动力,成立南排北段联合党支部,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党建工作与施工管理深度融合。创新推行“12网格”管理模式。12个网格长负责各自区域的资源调配、安全管控与人员管理,从盾构机下井前的筹备到施工现场的文明创建,从员工思想动态关注到技术难题攻关,实现管理全覆盖。党员突击队在“立功竞赛”中冲锋在前,带头攻克刀盘焊接质量、复杂地质掘进等技术难题,制定了盾构机姿态控制、渣土改良等专项技术方案,为始发阶段的安全施工提供了技术保障。
水润民生,福泽城西。“隧道修好,汛期无忧!”市民的期待是项目团队的奋斗方向。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始终践行民生理念,采用低噪音设备并布设环境监测点,减少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隧道内预设智能排水系统,暴雨时可自动强排,保障城市地下排水安全;更依托钱塘江水自流引水设计实现生态引水,改善城西河网生态环境,让水利工程惠及民生。
回望近七十载的治水兴邦路,水电五局始终秉持“治水为民、治水利民”初心。未来,将在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的征程中,熔铸深厚积淀与前沿探索,以“智能掘进+网格精管”的“杭州方案”,为这项国家重点民生水利工程注入澎湃动能。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