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音模式”解锁绿色施工新境界

来源:五公司 作者:徐洁 时间:2025-05-08 字体:[ ]

在凉山州的大山深处,卡拉水电站地下厂房的建设正以一场“静音革命”重塑工程与自然的和谐对话。自项目启动以来,始终秉持“以绿色服务生态建设新领域”的核心理念,依托创新技术与精细管理,在噪声控制、扬尘治理、生态修复三大维度上实现了系统性突破,在海拔2500米的生态敏感区探索出一条绿色施工新路径。

静音模式:开启绿色施工的“降噪引擎”

锚定“西南地区首个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目标,卡拉项目自开工便将“以绿色服务生态建设新领域”当作行动指南,精心编织起全链条绿色施工体系这张大网。项目初期,一系列先进的低噪音设备成为这场“静音革命”的先锋力量。静音发电机、静音钻孔设备、低噪音旋挖钻机、多臂钻凿岩台车等纷纷入驻施工现场,它们如同训练有素的“降噪卫士”,从施工的源头发力,大幅削减施工噪音,使高峰期施工噪音较传统工艺显著降低,奏响了绿色施工的“静音序曲”。

进入厂房开挖阶段后,项目实施“双重控制”措施,优化现场作业安排,将爆破、破碎等高噪音工序集中安排在每日12:00-12:30、18:00-18:30等非敏感时段进行,并通过错峰施工、动态调控设备人员等手段,确保作业噪声等效声级始终控制在标准限值范围内。同时,作业人员配备降噪耳机、减震鞋等防护用品,实现个体防护降噪40%。此外,通过智慧工地系统—噪音实时监控平台,在厂房核心区域布设数个噪音传感器,实时采集频谱数据并生成AI调度方案,一旦触发“静音指令”优先启用低噪设备,确保厂房内噪声昼夜值稳定。

封尘行动:筑起防尘控尘的“钢铁长城”

在推进卡拉水电站建设过程中,项目通过“立体防控+智慧检测”模式,破解“在做好降噪的同时,如何做好防尘”这一难题。面对长距离施工廊道的扬尘挑战,项目采用“空间分层+工序闭环”治理模式,在施工公路沿线,架设智能喷淋系统与雾炮车机组,喷出的细密水雾为施工公路上方及边坡空域织就了一层“防尘纱幕”,结合智能建设平台实现路面喷雾动态调控,使路面及边坡土壤含水率稳定在12%-15%,扬尘浓度同比下降80%。针对地下洞室群施工环境,建立“掌子面风水降尘-运输通道环向喷淋-出渣口负压抽吸”三层递进除尘系统,实现钻爆、运输、排渣全流程控尘,确保施工扬尘浓度有效控制。

同时依托智慧工地管理系统,项目构建施工环境全要素智控网络。在混凝土生产环节,拌合站配备的粉尘回收装置堪称“粉尘捕手”,实现骨料输送、称量、拌合全流程密闭作业,粉尘捕集效率达98%;在灌浆工序,采用智能灌浆系统,依托定位系统实现浆液零泄漏配送,同步启动絮凝沉淀装置,废水回用率超90%,达到“配比-注浆-治污”闭环管控。进出通道同步实施人员、车辆进出场除尘流程,通过配备除尘门禁与洗车台,车辆带尘量削减95%,形成“外防输入-内控扩散”的闭环防线。

生态共建:奏响变废为宝的“绿色乐章”

项目创新“工程渣料-生态资源”转化路径,联合四川农业大学研究开发渣料改良及边坡复绿项目,利用复合渣料改良复绿基质配方,在纤维沟索桥右岸下游旋挖桩改良土壤种植试验区进行试验,最终通过添加有机质与火山岩颗粒,调整土壤颗粒的机械组成和养分含量,将强碱性渣料pH值从10.2降至7.5,成功栽种高山柳、冷蒿等6种适生植物,试验区植被覆盖率达92%,较传统客土喷播提升40%,复绿周期缩短60%,渣料资源化利用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成功破解山区渣料资源化难题。

道路临边坡面先行布设植被固土网,随机开展掺入每平方米120粒本土适生草籽的生态混凝土喷播作业,在2号路边坡种植三角梅、迎春花等绿植,形成立体植被带,施工沿线裸露面重披绿装,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促进生态恢复。项目团队基于渣土改良基质建立长效生态管护机制,通过定期监测植被存活率、土壤墒情等指标,动态优化技术参数,为后续水电工程生态修复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全员参与:凝聚绿色发展的“磅礴力量”

“静音模式”能够在卡拉水电站成功落地,不仅得益于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更源于项目内部管理与全员参与的文化浸润。在这里,每一位建设者都是绿色乐章中不可或缺的音符,共同奏响绿色发展的和谐旋律。项目党支部组建“若水尖兵”党员突击队,整合技术攻坚组、安全督导组、智能建造组,形成“监测-处置-评估”闭环体系;党员骨干带队现场驻守爆破面,采集噪声频谱优化降噪方案,昼夜轮值调试智能喷淋系统;依托红色夜校,针对性授课,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推动绿色施工工法、实用性环保专利落地。通过智能安全帽采集80余名管理人员与1000余名作业人员的环保行为数据,联动奖惩制度量化评估,激发全员参与,最终斩获业主单位颁发的“生态建设突出贡献集体特别奖”等多项荣誉,形成“全员参与、全程管控、全域达标”的绿色发展新实践。

如今,卡拉水电站地下厂房施工现场扬尘浓度大幅下降,噪声显著污染减少,渣料综合利用率高达80%,生态恢复区植被实现基本全覆盖,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重现山间。项目经理张彬表示:“‘静音模式’不是阶段性成果,而是可复制的绿色基因,它将持续升级,成为未来水电行业建设的基本配置”。当智能监测屏上的环保数据与工程进度同步跳动,当创新工作的专利展示墙与党员责任区交相辉映,卡拉水电站建设者,正以绿色革命先行者的姿态,重新定义着新时代水电工程的建设标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