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而行,破岩而出
新疆布尔津抽水蓄能电站尾闸通风兼安全洞贯通纪实

来源:三公司 作者:单显兆 时间:2025-05-22 字体:[ ]

2025年5月15日,在天山北麓的布尔津高原深处,一声轰鸣震撼山谷——新疆布尔津抽水蓄能电站尾闸通风洞顺利贯通。这条全长221.24米、承载安全通风和工程运维保障功能的重要附属洞室,终于在众多建设者80多天的艰苦奋战下,破岩而出、顺利贯通。

这不仅是一项艰巨任务的完成,更是对水电五局建设者们意志与智慧的双重见证。尾闸通风洞起于781.05米高程,止于765.05米高程,净断面尺寸为7.5米×7.95米,平均纵坡8.68%。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主要以Ⅲ2类和Ⅳ类破碎围岩为主,多节理、强风化、弱胶结,结构不稳,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化频繁,多次遭遇掉块等复杂情况,且需与主变通风洞交叉作业、同步推进,组织难度大、工序衔接紧密,容不得一丝懈怠。

尾闸通风洞自2025年2月22日开工,正值布尔津早春,气候极寒,风沙肆虐,昼夜温差大,作业环境极其恶劣。项目没有选择退让,而是统筹部署、精细组织,严格落实24小时领导班子带班值班制度,确保施工安全不留死角,工期目标坚决不松口。正如项目经理所言:“每一个爆破点后面,站着的不是施工机器,而是一群咬紧牙关的硬骨。”

稳中求进:以标准化保安全,以真本领破困局

贯通不是蛮干,更不是鲁莽冲刺。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和繁重密集的工序安排,项目部始终把“科学组织、标准施工、责任到人”作为工程推进的生命线。

施工伊始,项目便明确以“安全质量双控”模式保障全过程管理。每一环作业都有专业安全员与质量员监督,关键节点配合影像资料与数据实时留存机制,实现过程可追溯、问题可倒查。爆破采用“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策略,精准控制震动与扰动范围,既保进度又稳岩体。

在Ⅳ类破碎带段落,地质情况恶劣,支护极难成型。项目班子多次带队现场值守,冒着刺骨的寒风、一次次深入掌子面查看岩体变化。正是这种“宁可多一遍检查,不可有一丝风险”的底线意识,确保了工程质量在高压下依然稳定可靠。

交叉作业方面,尾闸通风洞与主变通风洞交叉作业期间,施工干扰强。为有效避免干扰与误工,项目部推行“分区作业、统一调度”制度,并与各作业班组建立“交叉信息互报机制”,每日动态调整施工时间窗,确保两条洞室施工互不干扰、有序推进。

安全,是铁规;质量,是信仰。项目将这两个关键词牢牢写在洞口,也深深镌刻进每一位施工人员的心中。

勇毅前行:不负使命的实干者,不辱荣光的奋斗路

贯通之日,布尔津的风依旧刺骨,但掌子面却热火朝天。无数面孔在灰尘与汗水中泛着光,他们是最普通的建设者,也是最伟大的奋斗者。

“洞里啥时候最静?爆破前一刻。那一刻,我们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负责夜班的施工人员说。他和作业班组,连续作战70多个夜晚,在掌子面前用钻机和炸药“雕刻”岩石。

“施工是战斗,安全是底线,质量是信仰。”这是项目部每次安全、进度相关会议都重点宣贯的话,也是项目安全员每天巡视隧洞时心中反复默念的准则,每一次夜查,从轴流风机通风情况到逃生通道标识及畅通情况,每一处细节都不曾放松。

这种“人在阵地、事在人心”的精神,已深深融入整个项目文化中。为了工程推进,项目班子领导每天轮岗、不分昼夜,24小时值班巡查,确保问题现场发现、快速处理,保障安全第一、质量不降、施工不断。

在管理机制上,项目部与参建各方保持高频率沟通,建立了“问题优先响应、限时闭环反馈”的机制。任何现场风险、安全隐患、质量瑕疵,均以最高优先级响应,现场管理团队形成快速、精准、执行到位的闭环作业模式。

贯通不是终点,而是又一次整装再发。当前,新疆布尔津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其他部位施工正稳步推进,项目员工依旧保持满负荷作战、满精神状态、满热血斗志,朝着年中完成通风兼安全洞开挖支护、衬砌、一期路面混凝土及工作面移交的目标稳步迈进。

山河作证,信仰作骨

穿越岩层的隧洞,不仅仅是保障通风与安全的工程通道,更是一条雕刻在荒原深处的精神长廊。它承载的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贯通,更是意志的打通、信仰的传承。尾闸通风洞的顺利贯通,是一段用坚韧铺就的奋斗旅程,是新时代中国建设者们用双手和汗水在“中国最寒蓄”上刻下的生动注脚之一。

在这条隧洞中,凝结着太多人的付出与坚持。深夜里不息的爆破声,是奋战者与时间较量的回响;严冬中不惧寒风的坚守,是对职责最深沉的表达。他们也曾疲惫,也曾迟疑,但从未退缩。他们没有观众席上的掌声,也无闪光灯下的荣耀,唯有一盏盏灯在黑暗中照亮前路,唯有一颗颗心在“使命必达”中坚定跳动。

这是一项工程的胜利,更是一种精神的胜利。它印证了五局工程人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挑战不退缩的强大力量。每一米的推进,都是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每一次贯通的前夜,都是责任与担当的铺垫。尾闸通风洞贯通的不只是地形,更贯通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国家发展的脉络,以及一代又一代建设者骨子里的“为国而建”信念。

随着最后一榀钢拱架精准落位那一刻,山河为证,信仰作骨。这条隧道穿过了天山的筋骨,也穿透了精神的岩层,更锻造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在这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地质较量的征程中,新疆布尔津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部的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望着鱼贯而入的衬砌台车,建设者们已开始规划下一场战役。那些被风雪磨砺的面庞、被岩粉染白的两鬓、被焊花灼伤的双手,正在天山北麓续写着"新时代坎儿井精神"。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