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局运营这个大家庭里,时间丈量着青春的脚步,晨曦暮色交替间,三段入职时长不同、岗位领域各异的青年成长轨迹却同样精彩鲜活,共同诠释着“成长”二字的深意,绽放奋斗光芒。五年沉淀,厚积薄发;三年淬火,百炼成钢;半年筑基,新苗初绽,五局青年以行动彰显着“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精神力量。
五年沉淀——“多面手”养成手册
“小段,这份合同帮忙把把关,看看有没有疏漏?”“段处,这次活动方案再帮忙指导一下!” 五局运营云南建(个)元高速项目的办公楼里,段李强的名字时常被同事们挂在嘴边,这位1998年出生的云南小伙,大学毕业后通过五局运营的招聘考试,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从2020年的一名行政管理“小白”,到2025年独当一面的管理骨干和优秀团干部,段李强的5年,是一部“多面手”的养成手册,起点是整理文档、协调事务的琐碎平凡。
“我老家是云南泸西的,去项目工作本以为‘如鱼得水’,现实却给了我‘下马威’。”段李强回忆,从会议纪要到设备维修,从物资申领到后勤保障,面对石泸项目繁杂的综合工作,他像一块“干涸的海绵”,疯狂吸收未曾接触过的知识。“不懂就学,学会就干”的执着为他赢得了好口碑。
初入职场,段李强浑身充满朝气与热情,为了让工作更好开展,他利用碎片时间自学自媒体运营、无人机航拍、CAD制图、Lumion渲染等技能,甚至对项目宿舍的洗衣机、净水器等设备维修工作也跃跃欲试。“不敢说自己样样精通,但至少都要懂一些。”他感慨道,频繁的跨部门沟通,更锻炼了他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2年,公司智慧运营与科技创新浪潮兴起,段李强敏锐捕捉趋势,组织同事们用科技破解管理痛点:车辆线上监管精准调度、报餐小程序优化后勤、物资二维码高效追踪、油耗数据库堵住漏洞……段李强与同事们“绞尽脑汁”自主设计的一系列二维码应用及小型软件,成为项目高效运转的“数字神经”。
“干工作就像拼拼图,你得清楚每一块碎片该放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段李强的这句感悟,在他2023年调往建(个)元项目并接手团青工作时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他兼任项目团支部书记,满怀信心想要干出一番成绩时,却遭遇了尴尬的瓶颈——局限在会议室里的座谈会、文件学习让年轻人兴趣索然;与地方部门对接,屡屡碰壁。
“第一次去镇政府,连找谁都不知道,被问‘能提供什么支持’的时候,我也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困境激发行动力,段李强沉下心,沿着高速沿线走访了12个村寨,深入了解彝族、哈尼族的生活习惯和民俗节日;主动拜访沿线村委会、小学以及团县委、融媒体中心、工会妇联等单位,逐步建立起常态化的沟通机制。
2024年,在属地村镇的提议下,段李强组织项目对困难家庭、百岁老人、空巢老人进行帮困慰问,为老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用青春力量照亮“夕阳红”;2025年春运期间,在他的积极沟通协调下,项目团支部与当地团县委携手,在建水火车站日均5000人次客流中,20余名“红马甲”志愿者组成“春运服务专班”,为老人、带孩家庭、务工人员提供“一对一”温暖服务,事后,许多旅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志愿服务照片,称赞这些“红马甲”是寒冬里最温暖的风景。
“多年来,我们联动属地团县委、央国企兄弟单位开展爱心献血、城市清扫、森林消防、志愿助农、爱心支教等活动超百次,让五局旗帜在红河高高飘扬起来。”段李强自豪地说,一系列的优秀做法让建(个)元项目团支部获评五局2024年度“五四红旗团支部”,而他个人也多次摘得建水县“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回顾这5年的工作经历,段李强感慨:“做好工作的关键,一是不断学习掌握各类业务,二是与人交流始终保持真诚。”他寄语新人同事:“新时代有新要求,但主动学习、多交流、多尝试永不过时。敢于犯错、勇于担当,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
三年淬火——从“学院派”到“实战家”
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李林,在五局运营的3年多时间里,转战新都水环境、芦溪河污水处理厂、河口污水处理厂等5个项目,逐渐从技术员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项目管理员。
“纸上得来终觉浅。”怀揣丰富污水处理理论踏入现场,李林遭遇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困境。“书本推导的反应条件,现场根本无法满足,理论预测常与实际现象偏差甚远。”他坦言“学院派”方法水土不服。
困难没有打倒李林,他如饥似渴钻研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新都水环境和芦溪河项目,他深入现场参与缺陷治理、工艺调试,对土建安装和工艺运行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为后来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战的考验接踵而至,2022年末,李林调往五局芦溪河污水处理厂二厂项目,在调试初期,项目遭遇了一次“污泥危机”:生化污泥浓度不足,现场缺乏碳源,污泥培养如“老牛爬坡”般缓慢。李林果断行动,协调周边污水厂获得污泥来源,但运输车辆短缺!情急之下,他带领团队利用消防水带架设临时管路,通过污泥泵接力,硬是完成了管道转运,解了燃眉之急。
更大的考验在2023年雨季降临。厂外来水汹涌,仅完成单线调试的项目处理能力已达极限,而当地政府要求6月底完成全部调试。屋漏偏逢连夜雨,尾水提升泵组变频器突发故障停转,对于地下污水厂而言这无异灭顶之灾——污水溢流,整个厂区将面临被淹风险!
“中控发现尾水渠液位异常暴涨,立即呼叫现场!”李林回忆时仍心有余悸,收到命令的维修组立即紧急复位控制柜,同时果断切断进水,引厂外来水入调蓄池,深度处理段紧急放空至另一条线应急。为防更大损失,李林冲向已开始积水的负3层切断带电设备……“那是我职业生涯的最惊险一刻!所幸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把控住了局面。”
这次惊险经历催化了李林应急能力的蜕变,“这次能快速有效处置,关键在于项目前期制定的应急预案科学完备、操作性强。完善的预案大大缩短了应急决策时间,而当事件真正发生时,我们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争分夺秒将损失降到最低。”这种工作中前瞻性和责任心,其种子早在2021年新都项目防汛时就已埋下,当时带领他的师傅那句朴实却重若千钧的“这行干的是良心活”,为他奠定了踏实做事、极端负责的职业基石。
2024年底,由于工作变动,李林从四川转战云南,跨越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能力的维度。面对河口污水处理厂委托运营项目前期调试的重任,他已从专注技术的“专才”,成长为兼顾管理、技术、安全的“复合型”项目管理员。
如今,李林敏锐地感知着行业奔涌的浪潮,“不管是污水处理、绿化保洁还是道路管养,未来都会向智能化靠拢,丰富这方面的技能,对我个人成长以及公司业务拓展都至关重要。”
半年筑基——新苗初绽亦芬芳
“您好,请出示通行卡。”五局江津至习水高速项目四屏收费站的岗亭里,2003年出生的重庆姑娘王明凤微笑着接过卡片,操作娴熟。入职半年,她已能独立处理收费业务,还挑起了收费站通讯员的担子,她是项目上最“新鲜”的血液,在短时间内扎稳了成长的根基。
“第一次独自上岗时,手心全是汗。”王明凤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业务要点,“记录重点、反复看,不懂就问,这是我的笨办法,也是好办法。”她深知收费窗口是高速“门面”,每一次抬手问候、每一句温馨提示、每一个真诚微笑,都关乎司乘体验与项目形象。无车间隙,她默默练习服务礼仪,调整手势角度、微笑弧度,下班后,还拉着同事模拟场景“补课”。
“绿通查验要仔细,特情处理心不急,微笑服务暖司乘,小小岗亭大天地。”王明凤自编的顺口溜道出了跨专业就业的她对精进服务的执着,她甚至细心留意常走线路的本地司乘,一句亲切的四川话问候,换来的是他们的真心认可。
2025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给王明凤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当班同事们冒雨奋力帮助受困司机的身影,深深烙印在她心里。“那场景让我真切体会到,我们的服务不仅是收费发卡,更是在别人需要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人性化服务的种子在她心底悄然萌芽。
面对车流汹涌、司乘焦躁等“小摩擦”,王明凤说:“不怕困难,保持冷静,勇于面对。”这支撑她在复杂场景下保持最佳状态。重复性工作带来的压力?她坦然面对:“读书有读书的压力,工作有工作的压力,如何正视压力,让它化作动力,才是我该思考的。”下班后与同事散步、聊天、玩小游戏,是她释放压力、第二天满血复活的秘诀;作为项目最年轻的一员,各种活动中总有她活跃的身影,她说活动能增进与同事的感情,也是她快速找到归属感的钥匙。
夕阳西下,将建(个)元项目管理部窗棂染成温暖的金色,段李强正与同事们热烈讨论着下一次活动的细节;河口污水处理厂调试车间内,李林对照图纸认真检查新安装的设备情况;江习高速四屏收费站的岗亭里,王明凤微笑着递出通行卡,清脆的“一路平安”消散在渐浓的暮色里。
段李强的“五年磨一剑”,李林的“三年跨台阶”,王明凤的“半年入角色”,他们的成长轨迹背后,藏着五局土壤里的人才培育密码:成长并非匀速直线,而是在每一次瓶颈突破、未知探索、平凡坚守中实现的螺旋式跃升,当每一个个体在五局的沃土上,向着光的方向拔节生长,汇聚而成的便是企业穿越周期、生生不息的蓬勃力量。
段李强、李林、王明凤的故事,恰如企业发展长河中的朵朵浪花,折射出五局青年“脚踏实地、向上生长”最坚实、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