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电五局青岛地铁15号线一标六工区综合保障班组有一对令人称赞的95后小夫妻——崔鹏杰和司灿。他们的故事在忙碌而充满希望的工地上轻轻流淌。
2023年9月,项目部班组公示栏前挤满了工友。“可以呀,小崔!”工友小赵捶了下崔鹏杰的肩膀,“才来半年就当班组长了!”张榜三小时前,项目“两进人员”老李在办公室拍着他的肩说:“你接手的这个班组,已经换了两任组长。这次交给你,得让现场有新气象,我们信你!
1997年出生的崔鹏杰,来自河南商丘的小村庄。早年跟着包工头辗转各地打零工时,他就以吃苦耐劳的韧劲让人印象深刻。2023年加入青岛地铁15号线建设后,面对综合保障班组“标准高、任务杂、动态性强”的挑战,这个“95后”每天凌晨6点就穿梭在工地上:协调裸土覆盖防扬尘,监督渣土车“一车一冲”净车出场;暴雨天带头跳进基坑抽水抢险,深夜里蹲在材料堆前规整物资。青岛地铁“5S标准化”的严苛要求,曾让他犯难。但在“两进人员”的手把手指导下,他白天啃《标准化手册》,晚上钻《轨道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清单》,硬是从“门外汉”练成了“内行人”——连续两次获评青岛地铁“隐患排查先进个人”,还在“最敬业吹哨员”选拔中脱颖而出。
两个月后的深夜,老家的炕上司灿刚哄睡哭闹的女儿,手机突然亮起。“项目招盯屏员,包住宿,干得好还给咱配夫妻房!”崔鹏杰的语音带着喘息,背景是工地的叮当声,“就是得学监控系统和管理标准。”
“我能行!”司灿打断他,看着女儿熟睡的脸,“俩人挣钱总比一个人强,还能天天在一块儿。”
初到青岛那天飘着细雨,司灿抱着女儿站在项目部和谐社区门口,忍不住感慨:“工地宿舍环境这么好?比家里还亮堂!”小崔接过孩子笑了:“环境好才让你来的。但盯屏员考核两次不过就得走人。”
监控室里,12块屏幕泛着幽蓝光晕。“一体化平台、风险平台、隐患平台…….”步骤太多记不住,现场隐患也看不懂,司灿泄气地揉太阳穴。
“别慌。”小崔掏出卷边的便签纸,“写下来贴电脑上,就当陪孩子学认字。”司灿噗嗤笑了。接下来的一个月,她把智慧工地系统的操作步骤写满便利贴,在电脑桌前贴出“知识矩阵”;为攻克隐患识别,她导出平台所有隐患案例,标红重点反复记。从零基础到能给其他盯屏员讲课,她只用了30天。
2023年12月,青岛地铁盯屏员月度考试成绩公布,司灿以98分位列第一。项目安全总监邵旭翻着她的笔记本和桌面小抄,感慨道:“这学习劲头,比咱管理人员都强!得全项目推广!”当月,崔鹏杰也再获“安全之星”。夫妻俩捧着证书,对着镜头笑得腼腆,照片里,两张证书并排放在桌上,像一对并肩的战友。
如今,周末的青岛常有这一家三口的身影:海底世界里,女儿指着鳐鱼咿呀叫;沙滩上,小崔陪孩子挖沙坑,司灿在旁叠贝壳。回到项目部:小崔常跟“两进人员”说:“在青岛地铁,咱不只是打工的,是这个家的一份子。”
从河南农村到青岛地铁,这对“95后”夫妻的故事,恰是青岛地铁班组建设的生动注脚。“技能提升+生活赋能的立体化培育,让他们从“汗水型劳动者”蜕变为“新时代产业工人”——不仅收获了物质保障,更实现了从“传统务工者”到“城市合伙人”的身份跨越,从“挣工钱”到“建家园”的格局升级。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