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磨”范生

来源:三公司 作者:祁登毫 摄影: 祁登毫 时间:2025-10-09 字体:[ ]

当第一缕晨曦刺破黔南群山间的薄雾,轰鸣的机械声便准时唤醒沉睡的山谷。在黔南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工程如火如荼的建设现场,一个颀长的身影穿梭在往来的机械设备与交错的施工网格之间。崔福兴,22岁的甘肃青年,身形瘦削,黝黑的脸庞还带着些许稚嫩,眉宇间却沉淀着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干练。


菜鸟“磨”成指挥官

2023年,初出茅庐的崔福兴在硬梁包项目当起了施工员。刚接触前方施工作业,他对设备、工序一窍不通,把握不准卸料角度,浪费过几次材料,没完成当天的施工计划,小伙子很是懊恼。

“别着急,先看懂图纸、掌握工序和标准,了解设备和材料,慢慢学、别气馁,年轻人学的快。”老师傅暖心的教导抚慰了那颗焦躁的心。

可是,工地不是课堂,不跑起来追上大家的脚步,谁会一直等自己慢慢成长呢。于是,崔福兴成了工地上最执着的身影:晨曦微露,他已提前半小时蹲在现场,手指拂过冰冷的钢铁部件,默默记下操作要点;夜幕低垂,办公室的灯光下,他仍伏在摊开的施工图上,指尖在等高线间反复描摹,将施工工序烙印于心;但凡遇到疑难,无论技术瓶颈还是现场协调,他总追在师傅、同事身后,打破砂锅问到底。他向设备‘磨’,向图纸‘磨’,向老前辈‘磨’。

正是这份近乎“痴”的钻研劲头,让他在短短两年内淬炼得脱胎换骨,从施工菜鸟蜕变为独当一面的现场指挥官。

如今在黔南上水库大坝上,崔福兴的目光便是最精准的标尺。自卸车卸料的落点、铺料的均匀厚度、碾压机的行进速度与激振力参数……每一个细节都逃不过他的眼。一次,施工班组因操作偏差导致铺料过厚,他巡查时只扫了一眼,便果断叫停。没有厉声呵斥,他蹲下身,泥浆瞬间浸湿了裤脚,手中的标尺稳稳插入料层:“看,这层超了至少5公分,”他指着标尺刻度,语气沉稳却不容置疑,“老张,这样压不实,坝体日后沉降可是大隐患。咱们这活儿,快不得,急不得,每一步都得按标准来。”说着,他挽起袖子,开始示范调整、压实。“铺料要‘薄层慢推’,碾压要‘慢速强振’。”他耐心讲解要点,直到工人完全掌握正确方法,他才挥手示意施工继续。


“破”开风雨守安全

“无论刮风下雨,他总是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这是项目部同事对崔福兴的一致评价。作为大坝填筑工作的重要一员,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大坝填筑是水电工程的核心环节,每一层填筑的质量都直接关系到整个电站的安全与稳定。因此,自项目破土那天起,他的“锚”就深深扎在了现场,风雨无改。

一次下大雨,山间道路泥泞难行,部分施工区域还出现了滑坡隐患。那天清晨,风雨交加,崔福兴身披雨衣比平时来得更早,深一脚浅一脚地踏进泥泞。

“小李,带两个人跟我去检查排水沟!”他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大声喊道,“老赵,设备停放区再加固一下,防止溜滑!雨天最容易出问题,安全马虎不得!”裤脚沾满了泥水,鞋子也陷进了泥里,他浑然不顾,直到逐一确认现场排水顺畅、设备安全后,才组织工人开始当天的施工。

黔南的盛夏,骄阳似熔炉,坝面地表温度能烤熟鸡蛋。工人们穿着厚厚的劳保鞋,依然能感受到脚下灼人的热浪。崔福兴的身影依旧穿梭在坝面上,一手拿着对讲机,及时传达调度指令;一手不时指向坝体,纠正施工细节。汗水早已浸透了他的工装,在后背洇开大片深色印记。他只是用袖口蹭过额头的汗珠,喝口水,便又顶着毒日头投入到工作中。

“高温时段,咱们调整策略,把强度大的碾压工作避开正午,这个时段集中力量做备料和检查。”他在现场协调会上布置任务。“防暑药品都备足了吗?休息区要保证饮用水供应,绿豆汤多熬点!”他用细致的管理和对工人健康的关切,确保施工在酷暑中依然安全、有序地推进。


蓬勃之势“印”山河

看着大坝在建设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层层拔节生长,崔福兴心中满是自豪。他依然如磐石般锚定在施工最前沿,以严苛的标准、较真的态度和精准的指挥,诠释着青年水电建设者的钢铁脊梁。

两年间,炽烈的阳光和粗粝的风沙将他原本象牙色的脸颊打磨成了古铜色——这身“工地限定”版肤色,无声诉说着他的奉献与蜕变。

“小崔,你这黑得都透骨了吧,还能白回去不?”休息间隙,有同事打趣道。

“这身‘黑皮’可比游戏里的皮肤贵多了!纯天然美黑的,还白回去干啥!”崔福兴坦荡的笑容衬得眼睛越发明亮,“再说了,这可是咱水电人的功勋章,值!”

在黔南项目的工地上,还有无数个崔福兴般的青春身影。他们或许脸庞尚嫩,肩头却已扛起山河之重;他们或许籍籍无名,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们用主动求索的磨劲,锻造过硬本领;以乘风破浪之势,筑牢安全根基,奋力书写着属于新时代水电青年的热血答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