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炬照江河
——记公司2024年度“优秀共产党员”杨新文

来源:科研设计咨询公司 作者:谌萌燕 时间:2025-08-28 字体:[ ]

十七载光阴流转,他始终默默守护。从四川到贵州,再到云南;从锦屏水电站到巴拉水电站,从桑郎水库到小湾水电厂,每一处水利工程的轰鸣里,都藏着他不曾言说的守护。

他就是获评公司2024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的杨新文。

初心“闪耀”

深邃的山谷间,雅砻江劈开群山奔涌而过,深绿色的江面宽窄错落。

2008年9月,杨新文乘上了前往锦屏水电站的大巴。

城市在身后渐行渐远。连绵的群山,快速闪入他的眼眸。锦屏水电站,这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项目。望着窗外的风景,心里难免揣着几分不安——怕自己跟不上工程节奏,怕工作出现纰漏,更怕辜负这份初入职场的期待。

而这份不安,很快就被憧憬压下去了。工地上轰鸣的机械,忙碌却坚定的建设者,想着自己也能参与这样宏大的水电工程里,亲手为这片土地添上属于现代的印记,连山间里的风都带着鼓舞的劲。

“在学习水利水电工程与管理专业时,我就对工程的安全运行保障部分有着浓厚兴趣。因为监测工作是守护工程安全的关键防线。”杨新文说道。

从宏大的水电站到绵延的水利渠道,每一个项目的背后都倾注了无数建设者的心血,它们承担着发电、防洪、灌溉等重要使命。杨新文深知精准的监测数据能够及时反映工程的健康状况,提前预警潜在风险,保障工程稳定运行,守护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希望凭借自己所学,在工程监测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水利水电事业的安全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这些伟大的工程能够持续稳定地发挥效益,造福社会。

凭借这份初心,杨新文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主动向身边的同事请教,向师父请教。无论是日常的监测数据采集、仪器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还是复杂的监测方案解读,他都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这种对工作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让杨新文在短时间内就熟悉了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 。

只要有真才实学,总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光芒。

2009年5月,不到一年的时间,杨新文就被赋予了新的职责,担任沙坪监测项目分室主任。

杨新文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不前,他将这份认可转化为动力,继续在监测工作中不断发光发热。

攻坚“破局”

澜沧江畔,阳光洒在水面上,微风拂起的波涛将阳光揉碎,宛如镶嵌了无数璀璨的珍珠。

2020年,科研设计咨询公司首次承担大型水电站安全监测项目——小湾水电厂安全监测项目。在此之前,主要承担的监测业务都是施工期观测,对于运维期的仪器检修经验并不丰富。面对小湾水电厂这样创造多项世界之最的国之重器,压力自然不言而喻。

杨新文凭借之前工作中出色的表现,被任命为该项目的负责人。面对这一重任,他既感到兴奋又有些紧张,但他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起跑还没开始,难题却又接踵而至。原定于2020年3月开工的项目,收到各方面影响5月底才开始进场,工期减少了近百天。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确保单位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100%,为业主打造精品工程。”虽然是零起步,但杨新文与他的团队仍立下了“军令状”。

在项目启动初期,杨新文带领团队深入现场进行勘察,详细了解项目的地形地貌、工程结构以及周边环境等情况,与电站主管部门进行多次沟通协调,共同制定了详细的监测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合理分配工作任务,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高效有序地进行。同时,密切关注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咔嚓、咔嚓……”

凌晨响起的打火机声音常常“打扰”隔壁同事休息,却让大家更心疼。

自从2020年5月30日进场那天开始,他每天只睡4个小时左右。白天吃过早饭跟车一同前往工地,一呆就是一天。晚上回来还要召集会议,把当天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制定技术方案,确定人员配置。夜里大家都睡下了,他还要写日报、周报。

在杨新文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单位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100%,获得业主大力赞扬。

传递“星火”

从那个初入锦屏水电站的新人,到巴拉水电站监测项目经理,杨新文的脚步从未停歇。

“很多同事刚接触监测、检修时,会先啃规范、看图纸,这没错,但技术的真正落地,必须靠‘现场蹲出来的经验’。”

“想提升技术,少在办公室对着数据‘空想’,多去现场‘蹲点’,哪怕每天花1小时看仪器安装、看地质变化,积累3个月,对‘技术落地的细节’理解会完全不一样。”

……

脚木足河的风轻轻拂过他的脸庞,掀了掀他衣角,也吹散了刚给新员工讲解完的疲惫。

恍惚间,他竟想起当年在锦屏,也曾有过这样一阵风,只是那时风里裹着江水的湍急,而今这风里,多了几分脚下土地的安稳,和自己多年沉淀下的从容。

面对新入职的年轻人,杨新文会点对点指导他们,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把自己多年攒下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出去,让他们感受到团队的关怀和重视。

“其实这些经验,没有什么‘高大上’的道理,本质上都是把每一件小事做扎实”。杨新文说道。

自项目启动以来,杨新文已组织各类培训40余次,参与人次达到400余人次。其中,为提升团队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监测能力,开展了10余次关于地质构造分析与监测应对策略的专项培训,参与人数达150余人次,帮助团队成员深入理解项目所在地复杂的地质特性,掌握针对性的监测要点。

经过持续努力,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团队整体专业素养大幅提升,在各类监测技能考核中,通过率从项目初期的70%提升至目前的95%以上。

多年来,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初心;变的是脸上的褶皱,不变的是他对工程监测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未来,他将一如既往,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用行动,守护江河安澜。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