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大山深处的守护者

来源:五公司 作者:吴笛 摄影: 梅智晶 时间:2025-04-03 字体:[ ]

“连续安全生产1248天,排查隐患2371项整改率100%,1330余名工人职业健康档案全覆盖......”在雅砻江畔的卡拉水电站,总包安全环保部主任张文用这样一组“硬核数据”,在2022-2023年度“安康杯”竞赛中交出了“全国优秀个人的成绩,于百万千瓦级水电工程EPC建设模式先行实践中,以“三维管理”重构高山峡谷的安全治理逻辑,交出了一份“零事故”的答卷。

三个纽带,系牢全员安全带

“安全管理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需要让每个建设者成为安全主角。”面对水电施工人员结构复杂、安全认知参差不齐的现状,张文创新推出“三个纽带”工作法,打破传统说教式管理的桎梏。

在“亲情纽带"建设中,以“亲情+安全”为主题,在项目上策划开展“安全守护家”活动。举办违章人员亲情帮教、制作并发放亲情卡1330余张,孩子们的手绘安全卡被塑封成随身证件夹,时时刻刻伴随着一线的工人们。“以前总觉得戴安全绳麻烦,现在每次登高,都感觉娃娃在背后盯着哩”老焊工赵师傅摸着卡片上孙子的笑着说到。“安全守护家”让远方的牵挂化作近前的守护,将安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力求实现工人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在“案例纽带”实践中,他组织70余名一线工人拍摄《我的涉险时刻》系列视频,工人们结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涉险经历和所见所闻的事故案例,通过讲述事故经过、分析事故原因、提出防范措施,通过事故经验交流,警示教育身边人,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将亲身经历的惊险瞬间转化为教学案例。

在“文化纽带”打造上,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联合公司在项目举办安全文艺汇演,通过歌曲、舞蹈等多种形式传递“做安全人、讲安全事”的安全理念。同时还根据施工现场不同的作业环境,设置安全展板、展架、布置安全宣传灯箱、悬挂宣传横幅打造安全文化长廊、安全知识角等,在卡拉水电站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让工友们在文化浸润中牢记安全规范。

以人为本,构筑健康保障墙

“安全管理是守牢生命的底线,更是高原上传递的温度。”为保障一线工人的切身利益,张文带领团队构建起饱含温度的三重防护体系。

实战应急守护网:针对分散作业面,他引领团队因地制宜设置23个应急避险点,并推动实施应急物资前置,在高风险作业面配备应急处置的救援工具箱,以便紧急情况下取用;此外还将应急演练搬进智慧安全培训基地,开发各类突发情况模拟场景,助力一线员工学会并掌握应急处置措施。

高原健康直通车:为破解深山职业健康难题,他主动与地方疾控中心联系,开展"健康进工棚"活动。完成850人职业健康筛查建档,职业病筛查率提升至100%,解决了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技能培训困难的问题。

工棚里的安全树洞:卡拉水电站工棚内的“安全树洞”二维码,成为2400余名建设者心理支持平台。该体系借助智能建设平台融合24小时云端咨询、危机预警等,联动电建医疗专家提供心理咨询,阻断极端事件。同时通过智能定位自动识别系统进行动态监测,提前识别高风险班组并调整作业,有效降低施工事故率。

多维联动,织密隐患防控网

“查不出隐患是最大的隐患,查出隐患整改环节失焦是最大的隐患。”

风险防范全景图:针对水电工程风险特性,他牵头梳理了安全风险管控要点,组织开展30余次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编制《EPC水电工程隐患排查清单》,提高安全隐患识别效率,并将每条隐患按照“五定”原则做到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措施、定整改完成时间、定整改完成人、定整改验收人,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真正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时。

隐患排查智慧库:“老师傅的经验里面,藏着我们看不见的安全密码。”针对专业性、操作性强的特种设备、他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一同开展隐患排查工作,老师傅们仅凭运转时的细微异响,就判断出旋转齿轮存在磨损,这种“银发智库”模式大大提高隐患排查治理成效,同时也让年轻人们见证了什么叫做“经验创造价值”。

安全人才孵化器:在卡拉水电站轰鸣的施工声中,每周三晚7点的“安全夜校”灯火始终明亮。张文打造的人才孵化器采用“理论+实战+认证”三维培养模式,针对施工区高山峡谷特征定制课程,引入VR坍塌事故模拟沉浸式教学;特邀专家开展现场教学,在作业面现场讲解安全带使用原理。累计授课380课时覆盖857人次,并荣获木里县总工会优秀导师称号。

“安全工作永远在路上”,这是张文常挂嘴边的话。当问及获奖感受时,这位黝黑汉子望着繁忙的施工现场说:“这份荣誉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愿工程结束时,每个兄弟都能平安回家。”朴实的话语间,映照出一名基层安全守护者的初心与担当。在这片水电建设的热土上,五局人们正以更智能的管控手段、更温暖的人文关怀,续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安全华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