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引江淮 水润庐州谱新篇
——写在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合肥水源项目小庙提水泵站主副厂房全面封顶之际

来源:一公司 作者:管静 摄影: 管静 时间:2025-09-25 字体:[ ]

秋日的江淮平原,稻浪接天,水光潋滟。在合肥西郊,机械轰鸣渐息,小庙提水泵站主副厂房巍然矗立于蓝天之下。

9月20日上午,随着副厂房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顺利完工,标志着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合肥水源项目小庙提水泵站主副厂房全面封顶,工程建设全面转入机电设备安装新阶段。合肥水源工程属于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于2023年10月16日正式开工。水电五局承建其出口涵闸、箱涵、泵站机电安装、管理房及泵站上部土建结构及装修等施工。建成后将在合肥境内实现引江济淮与淠史杭灌区两大工程的历史性牵手,形成“江水、淮水、淠水、湖水”互通互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

作为深耕水利领域的“水电铁军”,水电五局从引江济淮一期蜀山泵站的高效履约,到如今二期工程的崭新征程,始终以担当为笔、实干为墨,在江淮大地上续写着水利建设的铿锵篇章。

智慧筑“骨” 打造安全根基

“架体搭设须如积木般精准,每根立杆的垂直度偏差不得分毫!”清晨六点,项目技术员胡金平已站在主厂房施工平台上,手持水平仪逐一校验支架节点。主副厂房模板支撑体系堪称工程的“脊梁”,最大支撑高度达23.8米,相当于八层楼高,最大跨度29.35米,加之机组段6个电机孔、安装间1个吊物孔等多个孔洞,其高度、跨度与荷载均属超危大工程,成为封顶路上必须攻克的“拦路虎”。

为使“钢骨”立得稳、撑得牢,项目摒弃传统方木支撑工艺,选用高强度槽钢作为梁板底部主梁,宛如为建筑换上“合金脊梁”。针对高支模区域,采用承插型盘扣式脚手架,细化立杆平面布置图与悬臂板架体大样图,每搭设6米就组织技术、质量、安全部门联合验收,用水平仪校正横杆水平度和立杆垂直度。电机孔部位施工尤为复杂,3.3米长3.4米宽的近方形孔洞如同“天窗”,项目团队在孔底顺梁方向铺设工字钢作为基座,再用槽钢“十字交叉”焊接加固,使支架基础稳如磐石。凭借如此精细施工,高支模作业全程实现零安全事故。

难题之外,项目更以创新谋“安全”。副厂房施工前夕,根据现场实际地质勘察数据,发现回填土区域的地基承载力需进一步补强。为此,项目负责人裴伟带领项目团队积极协同总包、监理与设计单位,经过多轮技术论证,最终对地基方案进行共同优化,将副厂房桩长整体增加6米,增强基础承载能力;同时,针对变压器基础荷载较大的特点,经各方研讨决定,增设为更均衡受力的桩基布置,有效提升整体安全性,为后续设备安装与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装配提速 如搭“动力积木”

作为工程输水的“硬骨架”,合肥水源工程核心动力设备的选型与安装直接关乎整体效能。

合肥水源工程选用6台(含1台备用)2200HLBK-33型可抽芯立式斜流泵,配套TLKS3400-16P立式同步电机,单机功率3400千瓦,总装机容量20400千瓦。该型泵效率高、抗汽蚀性能优、结构先进,运行工况广、易启动、安装维护方便及良好的抗汽蚀性能,采用双基础结构与定制转轮开发,装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已知国内引调水工程高扬程大流量提水泵中装机容量最大的机组。

在工程推进中,桥机安装曾是影响工期的关键节点。水电五局建设者打破“全封顶后安装”的传统模式,创新采用“半幅施工、见缝插针”的施工方案,在左幅封顶后,右幅仍在进行结构施工,便利用这一间隙,在有限空间内将这台后续承担所有机电设备吊装任务的“唯一钢铁巨臂”提前精准就位,为后续机电安装抢出宝贵时间,尽显“五局速度”与攻坚智慧。

“机组水泵轴与电机轴同轴度偏差不得超过0.05毫米!”机电安装负责人迪科庆正细致检测。面对安装空间狭小、精度要求极高的挑战,项目组建专项攻关团队,自主研发“机组安装小型辅助工装”,实现多台水泵机组同步部件作业,大幅提升安装工效。机组安装严格遵循“由下而上、先水泵后电机、先固定后转动”流程,固定部件的垂直度、同轴度,转动部件的轴线摆度等均为控制“关键点”。项目派遣技术人员全程跟踪,依托验收合格的桥机吊运部件,确保安装质量。

水泵外筒调心、叶轮与主轴联接、电机轴对中等关键工序,均在精密测量系统的严格监控下完成。项目严格执行“测量、校正、复测”的闭环质量控制流程,确保各部件安装精度全面优于规范要求。此外,项目创新采用“外部组装、整体吊装”工艺,将部分组件在安装间外预制工位进行预装,减少坑内交叉作业,降低安全风险,缩短主线工期。经实践验证,该工艺使单台机组安装周期缩短约15%,为2025年底实现全部机组具备调试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智绘绿意 精制生态秀画

“雾炮机角度调小些,把扬尘控制在作业区内!”午后工地,安全员朱泽林正叮嘱施工人员。虽已入秋,阳光仍灼人,雾炮机喷出的水雾在空中织成细密“雨帘”,将扬尘牢牢锁于地面。合肥水源项目地处江淮生态敏感区,建设者始终秉持“建一项工程,护一片生态”的理念,以“绿色装备”守护水土,以“智慧手段”践行低碳,实现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同频共振。

工地围挡喷淋系统定时启动抑尘,裸露土方被防尘网严密覆盖,闲置边坡播撒草籽渐泛新绿,垃圾清运车每日往返分类清运,一系列绿色举措扎实落地,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举,却以日复一日的坚持,让施工区域常保整洁。

不止于“可见的绿色”,项目更于“无形的细节”中深化低碳理念。“现在提交验收资料,无需再抱厚厚文件夹跑签字了!”技经部胡金平轻点鼠标,便完成施工方案线上报送的场景,成为项目智慧管理的生动注脚。作为水利部批复的引江济淮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试点项目,工程资料全部实行线上单轨运行,启用电子签章,文件形成后一键自动归档组卷。目前已生成电子文件2万余份,既节约大量纸张、油墨及人力奔波产生的碳排放,也显著提升审批效率。

夕阳西下,主副厂房的轮廓渐染暖金。未来,水电五局建设者将全面推进机电设备安装与装饰装修,推动工程早日成为联通新老水源、激活河渠水网的“枢纽引擎”,以汩汩清流守护合肥市民饮水安全,润泽皖中沃野,播撒丰收希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