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立冬的雅砻江,水汽裹着寒意漫过杨房沟水电站的坝体,岸边的芦苇泛着白霜,连山间的风都透着几分凛冽。地下厂房通往压力管道的廊道里,满是呼啸的冷风——检修人员背着工具包快步穿梭,安全帽上的头灯在幽暗的廊道里划出一道道光痕,电动小飞人启动时的轻微嗡鸣,混着雨靴拍打水面的声音,在管道深处此起彼伏。为了让电站“输水血管”以最佳状态应对冬季用电高峰,一场围绕1号机组的检修,正在这里扎实推进。
管道深处的“攻坚战”
压力管道是水电站的“生命线”,上接进水塔、下连机组蜗壳,尾水连接管则承担着输水回流的关键作用,两者一旦出现裂缝或渗漏,直接影响机组运行安全。这次检修不同于常规维护——要在几十米深的管道内完成排查、裂缝处理,既要应对高空作业的风险,还要解决有限空间内的操作难题。
“不是比谁冲得快,是比谁查得细、修得实!”开工前交底的时候,此次检修工作负责人唐炜在管道入口处给11名作业人员划重点,“上平段要注意绳索锚固,下弯段得仔细看混凝土有没有剥落,尾水连接管的裂缝测量不能差半毫米。”没有授旗仪式,没有激昂口号,大家揣着任务就扎进了现场:监护员赵岳清守在压力管道通气孔旁,手里的对讲机每隔5分钟就跟管道内的作业人员确认一次状态;检修组长闫峰则背着望远镜,在压力管道上弯段分界处,一点点核查混凝土表面的纹路。
最吃劲的是上平段作业。班组队检修人员闫峰穿着全身式安全带,腰间挂着止坠器,借助电动小飞人缓缓下探到EL.2061米高程的流道底部。“绳子再紧半圈,注意导绳环别卡壳!”地面上的同伴通过对讲机提醒,他则一手抓着安全绳,一手用强光手电筒照着管壁,发现一处细微裂缝,立刻掏出塞尺测量,嘴里还念着数据:“缝宽0.2毫米,深度估计不到300毫米,属于B类缝。”这样的排查,每天要在管道内重复四五个小时,等爬出来时,防护雨靴沾满淤泥,手套也磨出了毛边,但没人抱怨——“管道里多查一处隐患,冬天发电就多一分底气。”
师徒相授的“暖镜头”
在检修现场,总能看到一老一少搭档的身影——这是这里不成文的“规矩”:让经验丰富的老检修工带着青年员工,把技术要点、安全细节手把手教到位。
闫峰是电厂的“老管道”,从事检修工作快10年了,这次他带的徒弟是刚入职半年的蒲广深。每天开工前,他都会把蒲广深叫到身边,翻出自己的“检修手册”:“你看这页,上平段绳索锚固要注意两个点,一是槽钢的焊接强度,二是钢筋头的防滑距离,说着,还拿出尺子让蒲广深现场测量电动小飞人绳索的直径,“主绳得在10.5到11.3毫米之间,差一点都不行。”
这次检修中,班组队倪思平在给尾水连接管的裂缝涂防水涂料时,因为手法不稳,涂得厚薄不均。闫峰没批评他,而是接过刮刀,蹲在地上示范:“手腕要稳,沿着裂缝边缘向外推,厚度控制在1毫米,就像给墙刮腻子一样,既要补上裂缝防止渗水,又不能凸出来影响后续灌浆。”一边教,一边让倪思平上手试,自己在旁边看着,时不时纠正一下角度。等他顺利涂完一段,闫峰笑着说:“不错,比我第一次强多了——我们当年也是师父手把手教的,现在得把这点本事传下去。”
蒲广深除了把电动小飞人的操作步骤做成了图文卡片,标上“急停按钮位置”“电池接头检查要点”等细节,发给一起作业的同事;闫峰则整理了“裂缝分类速查表”,把A、B、C、D类裂缝的宽度、深度标准和处理方法列得清清楚楚,成了班组里的“工具书”。“师父教我们经验,我们也得用新方法提高效率,这样才叫‘传帮带’。”蒲广深说。
检修路上的“成绩单”
当检修完成的那一刻,唐炜拿着缺陷处理台账,在压力管道通气孔前驻足良久——39处裂缝全部处理完毕,所有混凝土修补面平整光滑,与原结构浑然一体。“这个数据,是对此次检修付出的最好回报。”有人指着管道口说“下弯段那处开裂的缝隙补得跟原结构一样”,眼里的光比头灯还亮——他们都清楚,这场跟寒风、裂缝较劲的检修,不只是让管道“健康”,更是让千家万户的暖冬多了份靠谱的保障。
这场检修,不仅让输水通道恢复了“健康”,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电动小飞人在复杂管道中的应用技巧、有限空间气体检测的“三重法则”、混凝土裂缝分级处理的工艺细节,都成了团队未来作业的“教科书”。“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机组管道检修,我们就能更高效、更安全地完成。”项目经理说,“杨房沟水电站是清洁能源的‘使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使者’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为‘双碳’目标贡献更多力量。”
夜色渐深,头灯熄了,厂房的灯还亮着。雅砻江的水还在坝下奔流,检修后的管道里,虽没水流过,却处处留着检修人的用心:干净的管道面、平整的修补缝、记满数据的手册……这些细节,都在等着冬季用电高峰到来时,陪着“清洁能源使者”一起,把雅砻江的力量变成电网里的暖流。月光洒在大坝上,给这份坚守镀了层温柔的光——这光里,有检修人手上的老茧,有师徒传帮带的温度,更有电站保冬供、护民生的实在担当。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