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带徒】老“掘”匠和彝族青年的师徒情

来源:一公司 作者:左芙容 摄影: 左德远 时间:2025-09-08 字体:[ ]

晨坝流光映老匠,匠心永续不凋荒。成都市久隆水库大坝的晨光,漫过坝顶的轮廓给挖掘机铲斗描了层暖边。

李银河的工装鞋踩过坝上的晨露走向“老伙计”。左手探向履带,感受每一处咬合的松紧;右手抚过液压油管,指腹按压接口的力道分毫不差。这是他从业37年刻进骨子里的习惯,如今,成了徒弟吉古英夫每天雷打不动的“开工第一课”。

从“安全锁”到“脚踏板”的较真

“绕车三圈,安全多三分。”李银河的声音裹着晨雾,落在吉古英夫耳中。20岁的彝族青年攥着笔记本,目光紧紧盯着师父的手,连履带螺丝要拧到“手感发沉”这样的细节,都生怕漏记。从凉山州走出的他,第一次摸到挖掘机操纵杆是在浙江天台抽水蓄能电站,彼时的兴奋很快被师父的严肃浇醒——他忘了放下驻车安全锁,李银河沉下脸的瞬间,让他第一次懂了“水电行里,安全从不是小事”。

刚踏出学校的吉古英夫,先在浙江天台抽水蓄能电站摸到了挖掘机操纵杆。第一次上车实操时,他兴奋地握起手柄,却忘了把不工作时的驻车安全锁放下。身后的李银河瞬间沉了脸:“英夫,你这一下,要是溜车了怎么办?”师父的声音不高,却让吉古攥紧了手心。

当转战久隆水库时,李银河的“较真”更是渗进了每一个操作细节。吉古把脚搭在行走脚踏板上歇脚,他会立刻上前把徒弟的脚挪开:“脚离踏板,才离危险,这是挖机的‘规矩’”;检查防冻液时,他蹲在发动机旁,指尖点着液位刻度线:“液压油看颜色、防冻液看高度,这些是机器的‘生命线’,少看一眼都可能出岔子。”吉古的笔记本上,很快爬满了红圈标注,那是一位青年对“工匠”二字,最朴素的敬畏。

“技术不是看会的,是练会的。”李银河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天台项目场地整平时,吉古总把地面整成“波浪形”,急得直挠头。师父没批评,反而把铲斗调成水平,让他盯着斗边:“就像你们彝族跳达体舞,脚步得跟紧节拍,挖机操作也要手稳、眼准、心静,慌不得。”后来吉古英夫才知道,师父年轻时是伞兵,从高空跳伞能做到分毫不差,那份“稳”,早刻进了骨血里。

从“对讲机指导”到“独立扛活”的蜕变

久隆水库是泥岩心墙石渣坝,石渣料、反滤过渡料、泥岩料、排水料要在坝体不同部位精准铺设。李银河第一次带吉古看图纸,手指划过深浅不一的色块:“这就像给坝体‘搭骨架’,每一块料都有它的位置,不能乱。”刚开始独立操作时,吉古总忍不住紧张:看到边坡怕超安全坡度,交叉作业时不自觉地紧张。每次遇到难题,他都记在本子上,等师父下班后讨教。有天宿舍灯亮到11点,他问“怎么挖管沟才横平竖直”,李银河拿起笔在纸上画示意图:“就像你们家做荞麦饼,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挖深了抬点铲斗,挖偏了微调方向,多试几次就有感觉了。”

汛期来临前是坝体填筑的关键期,夜间施工强度陡增。吉古第一次独自夜班,车灯照出的范围有限,既要区分料区,又要控制布料厚度,心里直打鼓。凌晨2点,一道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工地。李银河放心不下,从宿舍步行赶来。“师父,我怕厚度不达标。” 吉古的声音带着疲惫,师父在对讲机那头鼓励他:“别怕,我在下面看着,按白天练的来。”那夜,操作室里的吉古盯着仪表盘,坝体旁的李银河在一旁指引,师徒二人守着机械轰鸣,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如今再看吉古操作,布料的准头、摊铺的平整度早已远超初期,李银河看着,总会笑着说:“这小子,稳劲比我年轻时还足。”

从“师徒宿舍”到“退休约定”的温情

项目部宿舍里,对床而居的师徒,有着工作外的温情。天热买饮料,李银河总会抢在前面付钱,念叨着:“年轻人花钱的地方多,省着点”;吉古熬夜玩手机,他会轻轻敲敲徒弟的床板:“早点睡,明天干活才有精神”;雨天停工时,他会给吉古讲伞兵岁月:“当年从飞机上跳下来,心里只想着‘精准落地’,现在开挖机也一样,干啥都得用心。”他还总是帮吉古规划未来:“你还年轻,别只满足于开挖机,要学维修、学管理,做水电行业的‘多面手’。”曾经奋战过的两河口水电站的故事、昌马水库的经历,从师父口中说出,成了吉古心里“要像师父一样扎实”的动力。

距离退休只剩半年,李银河的脑子依旧装着“活字典”——故障处理方法、不同机型的操作技巧、甚至各项目的填筑参数,都记得清清楚楚。

“等我退休了,就靠你们了。”他拍着吉古的肩膀,语气像嘱托,更像期待,“以后我不在工地,你遇到不懂的,随时给我打电话,不管几点,我都给你讲。”

上个月坝上边坡清表刷坡,李银河操控铲斗划过坝体,平整的坡面像用尺子量过一般,吉古站在下面忍不住喊:“师父,您太厉害了!”他笑着挥手:“等我退休了,你肯定比我做得更好。”阳光洒在大坝上,师徒二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一端连着37年的坚守,一端通向年轻一代的未来,像这座崛起的坝体,稳稳承接住岁月的传承。

霜鬓持心守匠场,三十七年淬炜光。退前未敢停传炬,薪火长明续此章。这个教师节,没有鲜花,没有贺卡,但久隆坝上的机械轰鸣,是最动听的赞歌;稳步攀升的坝体高度,是最珍贵的礼物。吉古知道,师父教他的不只是挖掘机操作技术,更是对工作的敬畏、对责任的坚守,还有跨越民族的温情;李银河也相信,这位彝族徒弟会接过“接力棒”,在水电工地上续写新的匠心故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