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上新雨露,人巧日争新

来源:三公司 作者:何梦瑶 摄影: 何梦瑶 时间:2025-04-03 字体:[ ]

在辽阔的蒙东草原,一条条引水隧洞首尾相连,一支支干线支渠蜿蜒纵横,这背后凝聚着数千水电人的智慧和汗水;他们扎根这里,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为推动水电事业发展默默奉献。水电五局三公司“科技尖兵”熊亮就是他们中普通的一员,参与漠北引绰济辽工程建设七年,从一名“新手小白”逐渐成长为一名“科技达人”……

逐梦:技术攻坚,克难当先

2018年,引绰济辽工程开工建设,作为国务院确定“十三五”期间实施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其工程体量之大、难度之高,在全国引调水工程建设史上都是罕见的。6#隧洞第一段以其一万五千米的长度贯穿浅埋、富水、软岩、破碎地层,施工难度巨大。

为了克服不良地质小断面长距离浅埋富水隧洞存在通风排烟难、出渣效率低、突水突泥风险高、安全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熊亮多次前往现场进行技术攻关,为一线工人答疑解惑、出谋划策,让他们对施工工艺、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做到心知肚明。针对超前注浆小导管难以有效实施的问题,技术员熊亮深入现场,与一线工人针对施工工艺进行复盘,逐项改进。

“这次没有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小导管插入深度不够,尾部花孔外露导致浆液外泄,从而无法加压注浆,下次钻孔完成后需要清孔后再插入导管。”

“这根导管注浆没有成功是因为围岩裂隙比较发育,相邻孔串浆了,需要并管注浆。”

“这次因为导管与孔壁间隙封堵不牢固,导致加压注浆时孔口封堵材料被冲开,从而注浆失败。”

“首先要对掌子面进行素喷,进浆管和回浆管都要设置压力球阀,小导管与岩石间空隙采用砂浆棉进行填充并素喷密实。”熊亮在现场一边用比重计测量水泥浆液的比重一边说道。直至凌晨2点半,在一次次的试验失败后,最终成功的取得了试验参数并确定了施工工艺。

2022年,面临蛟流河顶管穿越地质条件复杂,存在顶进阻力大、刀具磨损快、顶进姿态控制难、泥浆套稳定难等问题,熊亮带领技术团队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提出了超复杂地层大直径长距离顶管机“江源蛟流号”设计要点,发明了“一种用于顶管带压开仓换刀的监测系统”、“一种泥水平衡顶管机刀具清理系统”等国家专利10余项,总结了一种“高水压复合地层超大口径泥水平衡顶管带压开舱施工工法”,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多次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处理顶管机卡机问题,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筑梦:创新赋能,精益求精

作为一线技术员,熊亮深刻明白质量安全至关重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助力打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工程。

工程关键线路6-5号支洞洞口开挖1.8m出露地下水,面对砂砾富水地层,如何顺利进洞的问题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现场采用水泵抽了几天,积水没有明显下降,根据设计地勘资料,这个地方属于老河床,地下水丰富,建议结合深基坑降水工艺,在明洞段两侧施钻管井降水,同时将支洞延长,确保洞顶覆盖层厚度满足施工条件。”熊亮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工程地质条件后提出。此项建议得到项目领导和相关单位的同意,最终通过实施轻型管井降水并延长明洞段成功的解决了关键工程进洞困难问题。

“熊工,这两根管棚的长度越打越短,总是卡钻,工人师傅也没招了”现场施工员王旭说道。“这种富水砂砾状级配不良砾层,大管棚施工吹孔时本身就容易造成内部形成空腔而导致管棚出现塌孔、卡钻、下沉、串孔等问题,之前给你们交底的时候讲过,要采用左右墙体间隔分序施工技术进行大管棚施工才行,这样的话第一根管棚钻孔时出现的空腔经过注浆回填,第二根管棚跟进钻孔时就不会出现卡钻从而影响管棚施工质量了……”

在工程混凝土施工阶段,面对长距离小断面浅埋富水隧洞衬砌施工效率低、质量控制难等问题,熊亮带领项目技术团队创新研制出“一种用于钢筋网作业面物料搬运装置”、“一种隧洞钢模台车脱模剂喷涂装置”、“一种用于隧洞混凝土输送的投料竖井”、“一种用于隧洞底板及矮边墙施工缝处止水带的固定装置”等国家专利,保障了混凝土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提出采用铺设防水布+横纵排水管的方法将仓内涌渗水进行引排,避免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通过优化底板与矮边墙定型钢模结构形式,使折点拐角变为圆弧,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带头开展“长距离小断面城门洞型隧洞钢模台车同向跳仓衬砌施工技术研究”、“隧洞衬砌混凝土裂缝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总结出多项国家专利和施工工法,显著提升了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成功实现单台车月衬砌30仓、双台车月衬砌45仓的同类工程记录,得到相关单位高度赞誉,建设单位多次组织参建单位进行质量观摩。  

圆梦:传承创新,砥砺前行  

在引绰济辽工程建设中,熊亮团队不仅完成了技术攻关,还通过项目实践培养了一批年轻技术骨干。这些年轻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项目,逐渐成长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作为2022年参加工作的学生,初来乍到的李志周担心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不足,不能做好现场技术管理和科技创新工作,总是有些怯场。熊亮开导他说:“你要对自己有信心,拿出年轻人的拼劲和干劲,不要怕犯错,我们都是你坚强的后盾。”在熊亮的带领下,李志周通过在施工现场磨炼,经常与作业队老技术骨干交流,从一名新人,逐渐成长为技术秀才。

“在师父的教导下,我克服了畏难心理,打开了科技创新的大门,现在我已经可以独自完成科研项目立项、跟踪和创新总结等工作了。”李志周自信的说道。

从2020年开始,熊亮带领项目技术人员针对一线引绰济辽工程施工重难点开展技术攻关,总结各项科技创新成果100余项,为项目高效生产赋能,包括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权2项、省部级工法10余项、QC成果5项、方案优化成果2项、群众性技术创新成果1项、青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编撰并发表各类论文30余篇,连续三年被评为公司优秀工程技术人员,近年分别被公司及建设单位评为“创新尖兵”。  

从地下长河到巍峨大坝,从繁华都市到祖国漠北,熊亮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精益求精为追求,勇当新时代治水先锋,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五局人的新贡献。凡是每一个和熊亮共同战斗过的同事,对他都有着近乎一致的评价:求真务实、干练高效。

“荣誉和成绩属于过去,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熊亮经常教导徒弟,并以此自勉。因为选择,所以执着;因为责任,所以坚守。在引绰济辽的七年里,熊亮以其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干事精神,以饱满的热情、执着的追求,奏响着实干和担当的青春交响。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