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财务青年的成长账本

来源:实业总公司 作者:高田田 摄影: 高田田 时间:2025-07-16 字体:[ ]

七月的阳光炙烤着脚下的水泥路面,空气中弥漫着沥青与汗水混合的气息,又一批年轻人拖着行李箱走进五局大门,他们的脸上写满期待与忐忑。

回望十五年前那个同样炎热的夏天,李志鹏也是这样拖着行李站在五局的大门前。那时的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和一件印着校徽的T恤,肩膀上的帆布包带深深勒进肉里。阳光刺得他眯起那双标志性的小眼睛,细长的眼缝里闪烁着初入职场的憧憬与不安。

从“装凭证”开始的蜕变

“志鹏,这是上个月的凭证,你先学着装订。”2011年的夏天,刚入职广元基地管理处的李志鹏从移三高主任手中接过一摞足有十公分厚的凭证。这个身高180的大男孩捧着那摞凭证,手心冒汗,生怕把哪一张弄乱了顺序。

在基地分局这个特殊的费用单位,没有经济指标的压力,但管理五局家属区和与离退休职工打交道的工作同样重要。作为基地分局最年轻的员工,李志鹏除了不写报告,几乎什么事都干。他给这个组织带去了活力,偶尔还能玩几个段子活跃气氛。

最难忘的是那次发放下岗生活费的经历。面对近千人的发放名单,李志鹏反复核对着每一笔金额,可凭证与人资提供的电子版数据总是差了几分钱。那天晚上十点,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盯着电脑屏幕的眼睛已经发酸,握着鼠标的手心全是汗。

他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计算,从姓名到金额,从汇总到分类,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表格里的数字开始在他眼前跳动,可那几分钱的差额就像一根刺,扎得他坐立不安。

直到深夜,李志鹏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原来是表格的计算精度与实际合计数产生了细微差异。“这个发现让我如释重负,同时也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财务工作不仅要细心,更要懂得各种工具的特性。”他讲到。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次经历让李志鹏明白,即便是最微小的差额,也值得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去追查。这份对数字的敬畏,从此深深烙印在他的职业生涯中。

在师父移三高退休后,杨秋丽接过了带他的担子,还有陈思会计也经常指导他。从出纳岗开始,到会计,再到副主任,李志鹏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那年年终审计,他负责的往来款明细账出了岔子。审计师追着问一个数据来源时,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是杨秋丽及时出现,流利地回答了所有问题。事后,杨姐还专门抽时间教他如何建立备查台账。“做财务就像盖房子,”她指着窗外的房子说,“基础打不牢,楼盖得再漂亮也要塌。”

2016年12月,李志鹏光荣入党。站在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他更加明白了责任与担当的意义。现在的他早已不是那个战战兢兢的菜鸟,但每次看到那些埋头苦算的年轻面孔,总会想起自己从“装凭证”开始的蜕变之路。

从广元基地到实业总公司,从出纳岗到财务部副主任,那些加过的班、熬过的夜、对过的账,都成为了这条路上最珍贵的风景。

从“300份凭证”开始的淬炼

2021年1月,初到机物公司的李志鹏被机物年轻人的朝气所感染。然而眼前堆积如山的凭证却给了他一个实实在在的“下马威”,尚未分离的电商业务每天有大量零散的收入与成本凭证。

“在基地时,一年的凭证量,在这里可能一个月就堆出来了。”李志鹏回忆道,“最忙的时候,一个月要处理300多份凭证,工作量完全是天壤之别。”从相对单一的后勤财务到纷繁复杂的商贸业务,这种转变让他既感到压力,又充满干劲。

白天跟着前辈学习新业务,晚上独自处理核算工作,成了他那段时间的日常。办公室里常常只剩下他一个人,键盘敲击声在寂静的夜晚格外清脆。正是那段高强度的工作经历,还有那种近乎“偏执”的责任心,让他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听一句项目名称就能记起资金流向。

2021年8月,李志鹏被任命为主任后,面临更大的责任考验。供应链过程偿还成了每月要过的“九九八十一难”,票据到期与项目回款的时间差让资金链时刻紧绷。每到月末,他办公室的电话就成了“热线”。“晓强,南部区域XX项目的款今天能到吗?”“经理,XX的票据明天就到期了。”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重复。最紧张的时候,他连做梦都在催款,业主变卦说要下个月支付,半夜惊醒还要摸出手机看银行到账短信。

在预算管理上,李志鹏的“较真”更是出了名。2022年共享系统上线期间,为弄清一个取数逻辑,他连续工作36小时,直到系统“乖乖听话”。有同事劝他不必如此较真,他却说:“预算差一分钱,实际执行就可能差之千里。”

2023年底,李志鹏又一次站在了业主单位的财务部。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造访,为的是那个原本承诺付款却突然变卦的重点项目。

“李主任,真不是我们故意为难,实在是年底资金紧张...”对方的财务负责人面露难色。李志鹏翻开随身携带的文件夹,里面整齐地排列着付款明细、验收单据和往来函件。“您看,这是之前约定的付款计划...”他耐心地一页页解释,声音温和却坚定。

回到办公室,李志鹏的电话又响了起来。“王经理,您那边流程走到哪一步了?”这样的通话,在那个冬天累计达到了1256分钟。同事小高记得,有次深夜加班,看见李主任还在整理催款材料,桌上的咖啡已经凉透。“这不是我个人的事,关系到机物公司的利益,更关系到我们整个团队的心血。”李志鹏这样解释自己的坚持。

最艰难的一次,他在对方单位从早上九点等到下午五点,终于见到了分管领导。多番的据理力争后,对方被他的专业和执着打动,签批了付款流程。当银行到账短信终于响起时,李志鹏长舒一口气,这才发现自己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

这段历时一个多月的催款经历,10余次上门拜访,1256分钟的电话沟通,最终换来的不仅是如期到账,更是业主单位对机物公司专业态度的认可。

“财务工作没有惊天动地,但每个数字都关乎公司命脉。”翻开李志鹏的成长账本,每一页都镌刻着他对这份信念的坚守。从手捧第一摞凭证时的忐忑,到如今运筹帷幄的从容,这本用十五年时光书写的职业账本,记录的不只是数字的流转,更是一位财务工作者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历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