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智”工具成为“新老师”

来源:一公司 作者:陈露 摄影: 陈露 时间:2025-07-28 字体:[ ]

清晨6点半,搭载AI算法的闹钟依睡眠节律轻柔唤醒沉睡中的人们;早上8点,导航APP实时解析上班路况规划最优路径;下午18点,在家门口智能门锁识别指纹后自动解锁,走廊灯光随脚步声渐次亮起……不仅如此,当数据时代的智能工具从生活场景走进项目工地一线,改变的远不止效率。

食堂里,AI配膳解“食”忧;暴雨中,移动协作助“急”难;高空中,精准测绘新“工”艺。这些数智工具正如何突破传统工作模式的边界,驱动项目工地效能的系统性升级?

AI配膳解“食”忧

清晨的食堂满是烟火气息,墙上的时钟指向7点,正值早餐就餐时间。长长的保温餐台上整齐地摆放着诱人的早餐,刚蒸好的猪肉大葱包正冒着热气,金黄的玉米和饱满的小南瓜令人垂涎,凉拌小菜区摆着翠绿的拌三丝和爽口的豆腐丝,供大家自由搭配。陆续有同事走进来,食堂渐渐热闹起来,餐盘碰撞的清脆声响、同事间的问候声与食物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项目部清晨最温暖的序曲,为即将开始的忙碌工作注入满满的活力。

在这一片热闹氛围中,江大厨却握着纸笔,坐在一张空桌子前紧皱着眉头,冥思苦想着什么。

“大厨,你在写啥呢,这么认真?”党群综合部主任刘先锋看到江大厨为难的模样,主动上前询问道。

“最近大家都反映食堂的饭菜有点重复,我在琢磨一些新菜式,看看怎么给大家调整下菜品呢。”大厨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为难地说道。

闻言,刘先锋笑着说道:“大厨,您别担心,等我十分钟,我保证给你拿出来一份营养均衡、美味健康的一周菜单。”刘先锋信心满满地说道。

随即,刘先锋回到办公室,轻车熟路的点开了桌面上的“豆包”APP,并输入“请帮我生成一份营养均衡、美味健康的一周菜单,包含早、中、晚三餐,并要求有三顿面食”随着电脑屏幕上迅速闪烁出来的文字,不到1分钟,“豆包”就把生成完毕的新菜单发送了过来,随即点击生成Word版本,再稍加调整部分菜品,打印出来,下楼拿给江大厨了。

“这么快?我看看”大厨惊讶地拿起新菜单,一行行仔仔细细看了起来。

“这份菜单好,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不说,还有很多新鲜菜式是我们之前没吃过的,这周我们就照这个来排菜单吧!”江大厨兴高采烈地说道。

移动协作助“急”难

7月份正值梅雨时节,天气更是说变就变。原本晴空万里,临下班前却忽然狂风大作,短短十分钟,天空就从湛蓝转为墨黑,雨势从零星小雨变成倾盆大雨,给正在工地上巡查的杨翔宇和王邦永浇了个透顶。

师徒俩人赶紧跑回现场办公室躲雨,一进办公室,杨翔宇快速抖一抖身上的雨水,来不及擦拭脸庞,就扯过桌子上的工作笔记,一边认真思考着,一边往本子上记录着什么。

“师父,你在干啥呢?快擦擦脸啊。”王邦永一边给杨翔宇递纸巾,一边疑惑地问道。

“这雨说来就来,看这架势,明天估计还有雨,兴河路、康宁道原定明早要铺设沥青呢,我得赶紧修改一下明天的施工计划,再通知下作业队伍。”杨翔宇头也不抬地说道。

“师父,我手机上有个App,能在线修改电子文档,改完立刻就可以发群里,比手写快,要不你来说,我来改吧。”闻言,王邦永立刻拿出手机,打开扫描全能王APP,把原来的施工计划导入到APP里,生成在线文档,再把需要修改的部分修改完成,添加上备注后,再导出到微信里,发送给了杨翔宇,杨翔宇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了文字内容和格式没有问题,发送到了项目施工群内。

“这个APP很好用,不仅能在线修改文档,还能随时随地扫描文件,但是重要文件不能随便扫描哈……”说完,王邦永又给杨翔宇演示了一遍。只见他随手拿了一页废弃的资料,打开扫描全能王APP,对着文件轻轻一扫,纸质文档瞬间转化为清晰的电子版本,系统自动识别文档边缘并祛除阴影,连表格里的细小字体都清晰可辨。

“这个APP挺好用的呀,叫什么来着?我也下载一个。”看完王邦永的这一通操作之后,杨翔宇立刻兴致勃勃地打开了手机下载了APP。在王邦永的指导下,他一步步跟着学习,不到二十分钟,他就迅速掌握了APP的一些常用功能。

“还是年轻人会的多,我们以后也得跟着多学习学习新事物。”杨翔宇感慨道。

精准测绘新“工”艺

“下周有个检查,需要把现场全部航拍一遍,可以直观地看到各区域目前的施工进度,你们谁去?”下午一上班,总工程师郑爱国就来办公室,给技经部人员交代工作任务了。

话音刚落,张鹏就主动接过了任务:“郑总,咱们项目的无人机可以拍摄全景鸟瞰图,还能标注施工节点,这个工作我来做吧。”话音刚落,张鹏便戴上安全帽,穿上反光背心,带上无人机来到项目施工现场了。正当他调整无人机时,作业队人员孙师傅凑了过来,得知张鹏是来拍摄鸟瞰全景图时,他惊奇地问道:“无人机还能这么用吗?我们的无人机每次都只用来拍一些照片和视频,拍得还不好看。”张鹏一边调试着无人机遥控器,一边指着手机屏幕,笑着说道:“孙师傅您看,这无人机自带GPS定位,能自动按航线飞行,拍摄时要先聚焦,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像素清晰还好看,拍摄完成后再运用软件拼接到一起,就是一幅鸟瞰全景图了。”说话间,无人机“嗡”的一声升空,在百米高空沿着预设航线盘旋,摄像头360度旋转拍摄,实时画面传到手机屏幕上,整个工地的轮廓尽收眼底。

二十分钟后,需要的素材都已拍摄完成,张鹏回到办公室,将无人机内的照片导入电脑,再打开全景拼接软件。鼠标轻点几下,零散的照片自动拼接成一张完整的全景鸟瞰图。道路、泵站、管理用房等位置清晰分明。他用标注工具在图上标出各施工区域的名称及施工进度,随后将制作完成的全景图发给领导,迅速完成了这项工作。

见孙师傅感兴趣,张鹏便主动提议教他操作。孙师傅借来了作业队伍的无人机,在张鹏的指导下,孙师傅从起飞、航行、拍摄、再到降落一步步开始学习。张鹏在一旁耐心指导:“您看,推杆要稳,让无人机先悬停一会儿再移动,屏幕上的航线规划好了,跟着走就行。”并时不时地讲解一些飞行要点。在连续试飞了几天之后,孙师傅也已经学会了如何拍摄鸟瞰全景图了。

“我们队伍也有无人机,但一直飞得不好,还是你们年轻人懂得多,以后我们也能自己飞无人机,记录施工进度了。”孙师傅开心地说道。

从智能配食到移动协作,再到精准测绘,“数”“智”工具正重塑项目工地的基因。它们不仅是提效利器,更是项目一线新老职工协作的纽带,推动一线工作向更敏捷、更协同的未来演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