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石马河,一座深藏于山城的地下三层车站正静静等待着新的使命。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西延伸段石马河立交站,这座长约191.70米、最大断面宽度达26.36米、高度22.7米的双柱三跨岛式站台车站,在历经三年精心打磨后,终于以完美的姿态完成了它的“成人礼”。当土建最后一处施工围挡有序拆除时,这座凝聚着无数建设者智慧与汗水的城市新地标,正式向山城人民展露雄姿。
千日淬炼,铸就城市新脊梁
2021年的春天,当建设者们第一次踏入这片土地时,迎接他们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座地下三层车站不仅要深嵌于城市核心区域,更要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最令人揪心的是那条横亘在施工区域的DN1420城市主给水管,它如同城市的“生命线”,关系着50万户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
“这是我从业多年以来最紧张的一次挑战。”项目负责人回忆道,“30小时的停水接口窗口期,意味着我们必须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有工作,没有任何犯错的空间。”为此,项目部建立了完善的应急保障机制,采用专人盯点的方式,24小时不间断现场值守。现场配备了应急发电机、应急水泵等物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应急预案。
在那些全力拼搏的日夜里,建设者们用专业与担当,确保了清澈的自来水如期通过新管道流向千家万户。完工的一刻,很多建设者的眼眶都湿润了。这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份对城市、对市民的庄严承诺。
匠心独运,以专业坚守品质
在石马河立交站的建设过程中,对工程品质的追求已经融入每个建设者的信仰。15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开挖及弃置,3.7万立方米的大方量混凝土浇筑,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
最令人难忘的是那次连续48小时的大方量混凝土浇筑。最大浇筑量达到1250立方米,这对人员、物资的施工组织提出了极高要求。“那两天两夜,整个项目部都绷紧了弦。”质量部负责人回忆道,“我们严格落实施工调度要求,确保每一车混凝土都能在最佳时间内完成浇筑。”施工现场,工人们轮班作业,技术人员全程旁站,管理人员统筹协调,整个工地如同一台精密的仪器在高效运转。
为了保障工程质量,项目部创新采用了高边坡生态护坡施工工法和非软土层下的板肋式锚杆挡墙施工工法。这些创新工法的应用,不仅有效加快了施工进度,更确保了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站在如今已成形的车站内,可以看到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结构线条笔直规整,这些都是建设者们匠心独运的最好证明。
众志成城,凝聚奋进力量
石马河立交站的圆满移交,源自团队的协同努力。在这里,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建设者们凝聚成强大的合力。在给水管迁改的关键时期,项目部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全体队员吃住在工地,用责任与担当守护着工程的每一个环节。
“记得在给水管迁改的那30个小时里,没有一个人离开过岗位。”工程部负责人动情地说,“我们分成三个班组,轮流值守,但很多同志主动要求连续作战。大家心里都明白,这项工程关系到半个城区居民的用水,容不得半点闪失。”
测量团队的故事同样令人感动。这个年轻的团队在项目实施期间,完成了上万个测量点的数据采集。他们的工作服总是沾满泥土,测量仪器却始终一尘不染。“数据就是工程的眼睛,容不得半点马虎。”测量组长的话语中透露出专业的严谨。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确保了车站主体结构的精度远超规范要求。
扬帆启航,续写发展新篇
站在崭新的车站内,注视着初具规模的主体结构,建设者们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这座地下三层双柱三跨岛式站台车站,从蓝图变为现实,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与智慧。“看着车站一天天成长,每位参与者都倍感自豪。”项目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所有建设者的心声。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石马河立交站的圆满移交具有特殊意义。它既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见证。
“通过这个项目,我们积累了在复杂城市环境下施工的宝贵经验。”项目总工程师表示,“特别是在重大管线迁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将成为我们未来参与更多城市建设项目的宝贵财富。”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石马河立交站静静伫立在城市夜色中,等待着明天的到来。这座凝聚着无数建设者心血的车站,即将肩负新的使命,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铁轨延伸,连接着城市发展的未来;匠心筑梦,承载着建设者的职业追求。水电五局的建设者们将继续以专业技能和饱满热情,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