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随着青岛地铁15号线项目仙山路顺利封顶,标志着国内首个明挖车站主体结构钢筋模块化施工技术在青岛地铁15号线项目仙山路站成功落地应用。这一创新实践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绿色化、工业化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五局方案”。
在仙山路站施工现场,传统施工模式中常见的密集人工绑扎场景已被革新——传统现场绑扎钢筋的作业方式转变为工厂化预制、现场快速组装的新模式。预先在工厂通过高精度胎具标准化预制的钢筋笼模块,经专用设备运输至现场后,由吊装系统完成快速拼接。这种“工厂预制+现场组装”的新模式,如同搭建“钢筋积木”,改变了延续数十年的现场绑扎工艺。数据显示,相比传统钢筋绑扎工艺,装配式钢筋笼技术使车站施工效率提升40%,人工投入减少约40%,不仅显著缩短了建设周期,更有效破解了传统工艺中高空作业风险高、高温环境作业强度大、复杂节点施工难度突出等行业难题。
此次技术突破背后,是青岛地铁15号线项目积极践行以“安全、优质、高效、绿色、智慧、和谐”六大目标为引领的系统性创新。项目部与多家单位历经多轮技术攻关,在钢筋模块科学划分、连接锚固技术优化、毫米级精度控制、模块化运输吊装等核心环节形成完整技术体系。例如,通过BIM技术模拟复杂节点拼装路径,研发出适配不同结构形式的模块化组合方案;采用数字化加工设备实现钢筋组件的精准成型,确保现场拼装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特制的智能拼装设备则通过激光定位系统,实现模块间快速精准对接,大幅提升施工安全性与可靠性。
作为青岛地铁三期建设的重点项目,青岛地铁15号线项目仙山路站的成功实践为后续施工提供了标准化范本,构建起涵盖设计、生产、安装、造价分析的全流程技术体系,不仅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安全、高效、绿色的解决方案,更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再进一步。
【打印】 【关闭】 |